肉鬆,是普遍台灣人難以抗拒的平民食物之一。雖然不如古早味豬油拌飯,充滿農業時代的困頓鄉愁,肉鬆配白飯卻是老少咸宜,三代台灣人共通熟悉的味道。但生長在台中市,又有個挑嘴的阿公掌管糧食,我記憶中老家餐桌上從來不曾出現肉鬆,只有一粒粒、金黃色的「旗魚鬆」。
台灣東部漁港裡,一艘艘停靠漁船總會有個高聳的「鏢台」,捕旗魚時,作「鏢手」的人必須克服波濤大浪,雙腳緊扣鏢台,雙眼搜索海面下的旗魚黑影,靠著力道與準度徒手鏢射旗魚。
而海中迅速而巨大的旗魚,敗在鏢漁船的團隊經驗下,肚仔肉作了高級生魚片,其他的部分則由於較乾硬,加上沙拉油、醬油、鹽等調味料,用大鍋不停翻炒數小時,製成「旗魚鬆」。與肉鬆的酥鬆口感有別,魚鬆富含油脂的顆粒進入口中,邊嚼邊滲香氣,一點一點品嘗海洋鮮味,齒頰留香卻不會口乾舌燥。
以前阿公喜歡將魚鬆放入鼎裡、加一點油翻炒,一開家門就會聞到撲鼻香氣,好像是魚鬆把我們從台北吸了回去。現在阿公年紀大了,健康概念掛帥,改用烤箱加熱魚鬆本身油脂,香味依舊,得好幾碗白飯才擋得住。
有了阿公的強迫推薦,丸文旗魚鬆成為我們家送禮的唯一選擇,每逢過年過節,阿公總是提著兩包魚鬆拜訪親友,他說:「這個最實惠!」改不掉零食的老媽,經常將一整包的魚鬆配著電視節目吃光;喜歡登山的我,則將之視為救命糧食,只要有白米與魚鬆就可以活得下去。最近幾年,熟悉的台中老店丸文旗魚鬆換了光鮮亮麗的包裝,也開始在全省設置經銷點鋪貨,但是在豬肉主導的肉品加工界,喜好魚鬆的人仍為少數。不過,每逢「白飯加料」的場合,我永遠鍾情魚鬆,不僅因為好吃,還有記憶中阿公堅持的「台灣海味」。
記得小時流行的兒童書籍「小荳荳的故事」提到,老師要他們分辨「山的(陸地)食物」與「海的食物」,魚鬆的色澤、形狀都像山的食物,卻是道地「海的食物」,讓小荳荳困惑了一陣……的確,旗魚鬆金黃色的酥細顆粒,很難想像是來自龐大旗魚身軀,但當濃濃海口氣味由嘴裡散出,總提醒我們為四面環海的台灣珍惜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