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藝人」自居的畫家暨作家奚淞,「心與手三部曲—奚淞畫展」是他首次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個展,九十組件畫作回顧卅年的創作歷程。卅多年來奚淞潛心修佛,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在文學和藝術上頭留下印記。他像醫生一樣給多病的現代人下了一帖「三字訣」的心靈配方「靜、淨、敬」,這也是這次個展的核心。
「我當年是個愛煩惱的小孩、有憂鬱症的文藝青年,隨時都走向負面思考,是手藝禪把我從黑暗中引領出來。」六十四歲奚淞說:「現在的我從極簡與無所求的生活中,尋求到平安喜樂。」
奚淞在七○年代自國立藝專畢業後赴法留學,三年後返台,先後在《雄獅美術》、《漢聲》雜誌擔任編輯。原本擁抱西風的文藝青年,返台後投入民俗鄉野調查、兒童叢書編寫,也在媒體上以「手藝人」為名發表木刻版畫與散文,相當活躍。一九八八年後他沈潛習佛,以白描觀音、禪修靜物及佛傳故事為題創作至今。
展覽從「尋找一棵菩提樹」系列畫作開始,依序呈現奚淞人生追索,包括「卅三白描觀音菩薩」系列、首次完整呈現的「大樹之歌」系列,以及「光陰」靜物系列。
這次個展,從近作《菩提》與《朝露》揭開序幕。《菩提》三幅畫作表現一株小菩提的成長。奚淞說,去年友人送給他這株從印度菩提迦耶的聖樹分枝出來的纖弱小幼苗。當時他心想:「能活嗎?」並把它種在畫室窗邊,沒想小樹很認真的活下來了。
與《菩提》對應的三幅畫作《朝露》,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得成正覺故事。奚淞栽植的小菩提是從這棵聖樹分枝而出,相互輝映。
「卅三白描觀音菩薩」展示卅三幅白描觀音稿本。一九八○年代末,奚淞母親重病過世,激發他以毛筆揣摩菩薩容顏。現在展出的是兩年他重新整理的修訂版本。
「大樹之歌」展出十四幅一九九五年以來的佛傳油畫,描述佛陀自出生至涅槃的故事。靜物畫也是奚淞長久的主題,一杯清水、一只印度壺、一缽春天的茶花,從簡樸中體驗到豐足。
「我現在是快樂的老人,老人家能與大家分享的,就像是這三杯玻璃杯裡裝的清水,簡單的事物能讓心靈獲得平靜與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