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南國華街三段與民族路三段路口的「永樂市場」騎樓下坐定,雖然剛吃完了對面著名的碗粿、春捲,朋友說,這一攤小吃「阿松刈包」,再怎麼飽也要嚐嚐,尤其是與眾不同的「豬舌包」,體會一下「喇舌的滋味」。
年輕人,你一定得用這樣勁爆的形容詞嗎?雖然它的口感的確不同於多數以五花肉加鹹菜為內餡的「割包」(刈包),但那樣的形容詞,還沒嚐過的人聽了,總覺得怪怪的吧?
「刈包」是傳統台灣人在「尾牙」
時的必備菜餚之一,它以中間橫面切開但不切斷的饅頭,包入滷過的軟嫩豬肉,通常會再塞入一些酸菜,另一個名稱~「虎咬豬」(像虎口的饅頭咬住豬肉),就形容得相當趣味生動。人們在尾牙吃個「刈包」,有著將整年不順遂吃掉、迎接來年好運道的象徵意味。
這家「阿松刈包」(招牌還是用『割包』二字),承襲了來自大陸福州的傳統口味,又做了若干的改良,成為府城著名的小吃之一。它使用的饅頭長得很可愛,像是扇貝,也有點像女生隨手拿的小錢包,比常見的刈包體型略小,彈性極好。
刈包的內餡尤其是好吃與否的重點。「阿松刈包」的內餡肉以中藥材燉煮約莫3、4小時,燉煮過的肉,會再與紅糟一起滷,據稱這是味美的獨到之處。「刈包」內餡分為「瘦肉」、帶點肥的「豬頭肉」與最特別的「舌頭肉」3種,依序就稱為「瘦肉包」、「普通包」與「豬舌包」。
暫時撇開朋友那個形容詞的影響,「豬舌包」咬下去,舌頭肉脆脆的清爽不膩,感覺其實挺不錯,也很新鮮;伴隨豬舌一起包入軟而有彈性的饅頭內的,還有酸菜丁(多數刈包是用鹹菜)以及微酸的白蘿蔔絲,另外再擠入特調半鹹甜的花生醬,整個的滋味在酸鹹中帶點甜味,著實與只有醬油鹹味的「割包」不同,豬舌肉的脆,當然也不同於燉煮軟爛的五花肉。
無論是「豬舌包」或其他兩種「刈包」,一份都是兩個,老闆還會隨附一碗配湯,這碗配湯來自於燉煮瘦肉與豬舌肉時,撈除浮油與肉渣的湯汁,清清淡淡搭配著「刈包」,滋味也挺清爽搭調。
一份兩個的「刈包」,「個頭」不大,份量剛剛好,售價則是「普通包」60元、「受肉包」70元、「豬舌包」80元。營業時間是每天的早上8點至晚上18點,賣完為止,週四公休。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NOWnews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NOWnews/記者 謝禮仲 http://www.nownews.com/2011/03/11/153-2695506.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