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鄉里傳說中,春夏之間的地表有點點星光,往往長達一小時一動也不動,不像一般螢火蟲漫天飛舞。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深入調查,鑑定為國際新品種的螢火蟲─北竿雌光螢、黃緣雌光螢,當地政府想開闢為賞螢景點,學者則擔心會讓稀有的貴客自地球消失。
連江縣政府九十八年起委託特生中心進行螢火蟲資源調查,經過二年努力,共記錄了四種螢火蟲,其中二種原以為是台灣常見的大場雌光螢,經過嚴謹的學術考證和DNA鑑定,赫然發現是全球新品種,目前研究人員已撰寫完成報告,準備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
特生中心經營管理組長何健鎔說,一般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科,大都是雄成蟲才會發光,雌蟲不發光,但都會飛舞。馬祖新品種屬鞘翅目雌光螢科,只有雌蟲發光,且多半呈「幼態持續現象」,成蟲長的跟幼蟲差不多,沒翅膀也不會飛,求偶會鑽出土表,將腹部高高舉起持續發出黃綠色光芒,吸引在天空飛舞的雄蟲來交尾。
雌光螢壽命約一年,黃緣雌光螢在二至五月求偶,北竿雌光螢三至六月求偶,為期一個月。幼蟲主要以馬祖隨處可見的馬陸為食,有趣的是,雌光螢體型比馬陸小,幼蟲先把馬陸頭部一口咬斷,再將身體一節、一節吃掉,「就像切香腸一樣!」
何健鎔說,馬祖長期和大陸隔絕,逐漸演化成獨特物種。由於人類的開發,雌光螢目前呈「點狀分布」,每個點約三十至五十隻,多在砂質土壤、茂密草叢間或森林地帶。
連江縣政府欲開發賞螢旅遊,台大昆蟲系教授陽平世建議採低度開發,「挖土機一開進去,螢火蟲就沒了!」新北市碧潭地區原本也有螢火蟲,但政府開了一條步道後,螢火蟲消失得無影無蹤。
陽平世也提醒,馬祖的雌光螢以馬陸為食,民眾在路上看到馬陸,千萬不要一腳踩死,「為了看到美麗的螢火蟲,就必須忍受醜陋的馬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