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豐濱鄉港口部落的石梯坪,卅年前曾遍布一層層梯田,造就台灣罕見的海邊稻浪景致,這一切都歸功於蜿蜒在森林中的水圳,提供了源源不絕的供水灌溉。
不過這條水圳在民國六十八年停止供水而坍塌,而阿美族的舒米‧如妮四年來領族人以古法挖掘水源引道,如今終於讓陸化的梯田等到水源。
花東台十一線兩側目前民宿、賣地招牌與雜草遍布,卅年前曾遍布水稻。舒米說,民國六十八年鄉長為競選承諾,以休耕政策鼓勵族人離鄉工作,並脫離水利會,因此水圳停了卅年,田斷了水路,廢耕至今,「族人已有卅年沒耕作。」
四年前為尋水源,舒米四處奔走卻碰壁。剛好林務局水梯田復育計畫剛起步,與舒米接上線,雙方決定說服當地六十八戶居民復育土地,以無毒農藥耕作,前提是水要先進來。
透過林務局補助花蓮縣政府七百萬經費,六十八位族人自磯崎漁港上游的水源地,從砍樹、拔草開始,人工挖掘一條四公里長的溝圳,拿石頭當鋤頭,一段段接上水管,以古法用木板製成水路,三個月完工。
「看到水流下來那一刻,大家都哭了。」舒米說,老人們想起過去曾以水草代替浴球刷去身上泥巴的回憶,邊唱歌邊哭。
舒米的兒子王亞梵也在四年前回到部落擔任導演,拍攝紀錄片《海稻的願望》,記錄了這項工程,也見證這個港口部落的變遷。
最近第一批「海稻七號」收割,未來還將種植代表原住民的輪繖草及大葉田香。舒米說,「我願意花上一輩子,以行動證明土地的美好,讓子孫返鄉務農時,記得家在哪裡。」
來達魯岸 聽故事買海稻米
百年水圳通了,族人又以傳統工法搭建「達魯岸故事館」,販售港口部落水梯田孕育出的海稻米、大葉田香糯米酒及輪繖草手工藝品。阿美族語「達魯岸」意指族人下田工作休憩所,也是年輕夫妻「恩愛」的地方,「我們都從這裡製造出來。」
現有達魯岸幾已殘破不堪,族人與部落耆老重新編織茅草、劍竹、飄流木,以不使用釘子的傳統工法,搭建成「達魯岸故事館」,安排耆老說故事,與部落小朋友完成部落繪本與語音故事集,並販售海稻米、輪繖草手工藝品及大葉田香製品。
舒米‧如妮說,大葉田香是傳統用來摻入糯米酒的七大香料之一,輪繖草則可編織草席飾品,由於兩者共同之處,是不能有任何化學肥料與農藥,幾乎已消失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