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年前,台南六甲區、官田區是台灣種植菇類密度最高的地區,儘管後來式微,近幾年講究養生食療風氣再現,培植菇類一直都依靠裝有木屑的太空包,這些木屑以砍伐樹木而來,台南市政府環保局與學校合作,實驗用修剪路樹的碎屑,加上咖啡渣作成的太空包,成功培育出各種菇類,計畫將推廣到社區閒置空間作培植。
用修剪路樹的枝葉、官田的蛋殼、菱角殼,東山咖啡的殘渣,再收集超商的咖啡渣,作為培植香菇的原料,這樣的廢物利用來自國際學者剛特鮑利的「藍色經濟」構想。
環保局長張皇珍表示,過去菇類培育需要依靠裝有木屑的太空包,這些木屑幾乎都從砍伐樹木而來,一個太空包裝有近一公斤的木屑,以台灣培植的香菇量,一年需砍掉的樹木相當驚人,為了讓物質生生不息,以資源再生、重視保育的概念,才會推動「藍色經濟」實驗。
市府八個月前與曾文農工合作,由環保局收集全市修剪榕樹後的枝葉,磨成粉末狀,並回收東山咖啡、全市各超商的咖啡渣,加上麻豆、官田農民的蛋殼、菱角殼作為原料,提供給校方研究各原料搭配的比例,取代原本需砍樹作木屑的太空包,經過殺菌、植菌、走菌、出菇的程序,成功種植出巴西蘑菇、猴頭菇、雪菇、木耳等起碼八種以上菇類。
七股區率先與校方接觸,將這項技術先在清潔隊場地示範,再教導民眾培植技術,未來將逐漸轉移到社區許多廢棄豬舍、農舍,讓閒置空間變成菇類培植場,發展當地的「藍色經濟」。
七股區長莊名豪說,政府正推動的太陽能、節能概念的綠色經濟,需要企業大筆投資,且綠能產品對民眾來說消費也很高。藍色經濟以廢物利用概念,反而更容易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