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季水果隨節氣上市,少有青黃不接,從探病送禮到居家自用,台灣人何其有幸,不只水果品種多,越來越多的果農像日本轉種有機蘋果九年才成功的木村阿公ㄧ樣,用生命的勇氣、傻勁當肥料,照顧果園像兒孫又像摯友,讓消費者也參與了他們與土地的感人互動。
號稱擁有「向老天借膽傻瓜」精神的日本木村阿公,他說「可能是因為我太笨了,蘋果樹也受不了我,只好結出蘋果了,哈哈哈!」在台灣,這類果園夢想家也越來越多,他們不只種出可口的水果,也給消費者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
口湖鄉水井村,雲林縣最貧窮的村落之一,今年四十歲的「水哥」許清水,十八歲到廿六歲在北部逞凶鬥狠亡命,浪子回頭種番茄,在最鹹的沿海種出甜度十三的小番茄,成了網路熱賣商品,一斤一百五十元要等ㄧ個月,一名正妹從電視看到他與土地奮鬥的故事,感動得嫁給他一起打拚,他的玫瑰番茄改寫了他的人生故事。
返鄉種水果的青年也不少,廿七歲、成大建築系畢業的許仁碩也在斗六種溫室小番茄,把建築專業運用在溫室搭建,採光、空氣流通特別好,他奉行友善農法:不屠殺老鼠、蛇、鳥,非必要不用農藥,種出來的「田裡的小農家」番茄,又甜又美又健康,連麻雀都站在溫室屋頂想伺機偷嘗。
五年前,水蜜桃阿嬤的故事凸顯果農的辛酸,需要民眾除了消費心態,還需要更多的疼惜,給予提供我們維生素C的果農們更大的支持與後盾。
網路普及,年輕農夫在網路PO照片、寫故事,比傳統果農有更多行銷機會,但種鳳梨廿五年的林內鄉農會總幹事黃國洲,可不輕易認輸,他走更務實的理性路線:勤作市場調查,調整務農心態。
嘉義農改場研發的十四個鳳梨品種,黃國洲每ㄧ種都種過,而有「鳳梨大王」之稱。他早期自種自售,後來下工夫做市場分析,收集至少十年商情資料,統計每ㄧ個月價格漲跌,做出準確的產期調整,他形容務農像賭博,但精確市調可幫助押對寶。
黃國洲種到老學到老,為的是追求當農夫的更大價值,與其說他是果農,不如說是「農田裡的社會運動者」;這幾年,他主導林內鄉農會種八分地木瓜,無心插柳留了四分地當生態解說,一年吸引百餘團參訪,這激發他力推「用說的農業」。
他說,果樹生長過程對農夫很尋常,但都市人卻聞所未聞,把客人帶到田裡解說,不只活用腦筋,又提升了尊嚴,「人家會讚賞我們是『對土地有貢獻的農業經營者』,不只是『做農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