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韻/台北報導】
音樂劇狂潮近來席捲大陸市場,除了多部百老匯音樂劇接續登陸外,大陸自製音樂劇也開始現身。看好未來市場,日前東方百老匯公司與北京世博控股公司對外宣布,攜手在北京海淀區興建專為音樂劇演出、容納卅二座劇院的中國國家排演中心,預計今年破土,二○一三年完工,將成為「中國百老匯」基地。
參與計畫的東方百老匯公司別有來頭。美國重要的劇場經營和製作公司尼德倫,在百老匯擁有九家戲院,二○○六年看準大陸市場,與北京時代新紀元文化傳播公司結為夥伴成立「東方百老匯」,投入音樂劇的製作與開發,資本額一投就是美金二二○○萬(約七億多台幣)。
看好大陸市場 美業者進軍擴版圖
尼德倫對於市場的信心,來自多年的觀察。大陸音樂劇興起,從上海開始。二○○三年《貓》在上海大劇院只演出五十幾場,到了二○○五年《歌劇魅影》、二○○六年《獅子王》,推出百場也供不應求。
東方百老匯二○○六年在北京成立後,推動音樂劇的速度非常快。二○○七年以尼德倫握有版權的《四十二街》先行試溫,今年接力推出《阿伊達》。東方百老匯擴大市場的方式為大小城市通吃,在各地建立「院線」劇院。公司副總經理楊玉龍指出,他們從北京、上海、長沙到西安等地都有夥伴劇院,而且這些劇院只能上演東方百老匯的製作,具排他性。
國家排演中心 卅二劇院五年完工
東方百老匯一方面擴張在全中國的勢力,另一方面也展現野心,以首善之都北京為據點,建立可與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媲美的「中國百老匯」。
紐約和倫敦在音樂劇領域能夠成功,在於當地內需大、觀光客多、當地音樂劇製作能力強,足以形成產業規模。因此中國國家排演中心自許成為一個匯集音樂、演員、劇作人才的育成基地。這個中心規畫內含卅二座劇院,包括一座有兩千座位的旗艦劇場、卅個三百至五百人的小劇場及一個中型劇場,周邊還將蓋酒店、辦公大樓以產生商業的聚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