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食物,在過年時特別想吃,例如年糕。小時候過年吃甜粿,什麼料也沒有,只有砂糖的蔗香與糯米的黏嘴,最近幾年我迷上上海鬆糕,核桃紅棗夾豆沙,不是出自知名飯店御廚之手,而是兩位袁太太在院子裡慢條斯理地做,一位90多歲和一位70多歲的上海老媽媽。
■感傷!兩位袁太太少了一位
6年前我跑到永和採訪袁太太鬆糕,之後每年過年前,袁太太就打電話給我,催我去拿年糕。雖然不好意思,但又想吃她的鬆糕,每年都厚著臉皮跑去,跳上捷運,坐到頂溪站,憑著上一年的印象,順著頂溪國小的圍牆,一路找到在三叉巷口的袁家,抱回一個又重又大的上海鬆糕。
去年我又接到袁太太的電話,我帶上剛燒好的小菜當回禮,一樣在頂溪站下車,卻找不到路,怎麼轉怎麼都不對,原來頂溪國小敲掉了外牆,整修成時髦的開放式校園,好不容易找到袁家,院子裡的桂花依舊飄香,但袁太太已經少了一個,另一位袁太太的頭髮更白、背更駝。
■感懷!婆婆媽媽忙得高興
前幾天袁太太打電話給我,告訴我今年不能在永和做鬆糕了,我心一驚,開始胡思亂想,難道袁太太鬆糕要成為絕響?搞半天才知道袁太太的老宅正在整修,所以今年做鬆糕不得不另覓他處、新起爐灶。
製作鬆糕的地方也搬到松隆路與永吉路的小公園附近,小小的招牌貼在門口,工具都已準備就緒,78歲的袁太太雖然腰桿兒不舒服,說起話來還是溫柔細語,看起來精神也不錯。
前幾年跑去永和,都撞上做鬆糕的高峰期,一堆婆婆媽媽擠在院子裡分工合作做鬆糕,有人盯著機器加水鬆粉,有人看著爐子撒粉擺料,有人趁熱打印,烙出五福捧壽的紅字圖案,一個個鬆糕整齊排列在院子裡吹風納涼,等待預訂的人上門提領。
■感恩!老味道有孫女傳承
我喜歡袁太太做鬆糕那副不急不徐的樣子,加水打鬆的糯米粉輕輕撒進蒸鍋底,然後就是等待,等待蒸氣從鬆糕的間隙中竄出,然後再撒粉,連續三次才做成,每一次等待都比預期中更久,但是絕不能急,否則鬆糕就緊了,失敗變難吃,上海鬆糕彷彿透露出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袁太太鬆糕有白糖、核桃加棗子、豆沙與小紅豆等4種口味,打從3年前袁太太就教外孫女做鬆糕,而去年終於提供宅配服務,在院子裡張羅近半世紀,客人連吃了三代的袁太太鬆糕,有人傳承也有新的改變,不必擔心老味道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