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慧/台北報導】 卡拉瓦喬一生短暫,傳世之作只有五十多幅,加上離經叛道的作風,使得他死後,名字在美術史上如流星消失,他的藝術也被貶為粗俗褻瀆、無足輕重。直到廿世紀後終於被藝術史學者翻案,推崇他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歐美藝壇興起一股找尋卡拉瓦喬的真跡熱,入迷者稱患有「卡拉瓦喬症」。
卡拉瓦喬瘋狂放浪的行徑飽受爭議,但是他那崇尚自然的繪畫風格,讓高不可攀的宗教畫展現出人的氣味,富有戲劇張力的畫面,讓藝術界為之瘋狂。任何有關卡拉瓦喬的訊息傳出,就引發學術界、市場和媒體騷動。喜愛卡拉瓦喬的英國名導演賈曼(Derek Jarman)在一九八六年就拍了電影《卡拉瓦喬》。
卡拉瓦喬傳世作品不多,羅馬弗朗西斯教堂、羅浮宮、烏菲茲美術館等都有收藏幾件代表作,如《聖馬太蒙召喚》、《聖母之死》、《酒神巴庫斯》等。
有些卡拉瓦喬作品沉睡了數百年,直到廿世紀初期才陸續被挖掘出來。近期最著名的例子就屬二○○六年十二月,躺在英國皇室髒亂儲藏室近四百年的卡拉瓦喬《聖彼得與聖安德烈的召喚》真跡,差點被不識貨的英國女王當成仿作丟棄。經過六年的鑑定和修復,終於重見天日,市場預估價高達新台幣卅一億!
而將廿世紀歐陸「卡拉瓦喬症」描述最詳盡的,就屬作家哈爾以真實事件擴寫的小說《逮捕耶穌》。
《逮捕耶穌》是卡拉瓦喬一六○二年的一幅畫作,消失了近兩百年。兩位羅馬大學的研究生為了追查卡拉瓦喬畫作《聖約翰》資料,意外發現《逮捕耶穌》的可能行蹤。另一方面,一位在愛爾蘭國家畫廊工作的義大利籍修復師,受託為鄰近教堂收藏的一幅舊畫進行清潔修復,沒想到在他眼前出現的竟是《逮捕耶穌》!
哈爾花了五年的時間,採訪描寫這段曲折離奇的名畫發掘歷程,以及學界、美術館、畫廊、修復師等各方人士陷入「卡拉瓦喬症」中無法自拔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