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從2006年開始全球各地巡迴,紀念他逝世20週年,今年初來到台灣,目前正在中正紀念堂展出,讓民眾再一次重新認識普普藝術在20世紀的重要性。
普普藝術產生,最早發生在英國1950年代,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的第一個藝術思潮,普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1950年代中期在美國大放光芒。最早由一位英國評議家阿洛威(Lawrence Alloway)將其創作的特色取名為「普普藝術」,也就是所謂屬於大眾的藝術。
為何普普藝術能在20世紀大放光芒?印象畫廊經理歐士豪指出,18世紀有印象畫派,19世紀是野獸派,到了20世紀前半個世紀是以簡約為主的抽象派,這一路畫派的傳承都是藝術殿堂高高在上,普普藝術帶出不同風貌,讓藝術打破藩籬,若說18世紀的藝術大師莫內、19世紀為塞尚的話,那麼20世紀的藝術大師就是安迪沃荷。
以美術史的地位來看,普普藝術具有時代意義,在經濟快速發展、速食文化充斥的年代,它代表著一個多元時代的意義。
安迪沃荷全球巡迴展台灣展出策展人徐芬蘭指出,普普藝術並沒有像其他派別一樣有真正具體的宣言或聲明,而是藉由大眾影像來創作,及喜好使用商業化技巧來表現,所以其成員大部分都在一個「共同體內」,但卻有不同風格的發展。
另外,「普普文化」是指畫家引用一些媒體製造商品來做創作的手段;雖然剛開始還不被認為是藝術,但這種用社會文化進行創作的內容,卻替後來的藝術家開創了一條新典型的藝術風格,漸漸自然地成為藝術派別之一。
徐芬蘭分析,普普繪畫鮮少原創題材,藝術家剛開始多先以手繪製眼睛看到的影像,觀察其週遭後,選擇現有題材「再創作」;也可說是一種「挪用」來的藝術,因為選擇的影像已經是被製造過的,而不是一位活生生的女子影像,而是一個在「Pin-Up」雜誌上的女子影像;不是一個真實的罐頭或包裝盒子,而是可以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廣告裡的罐頭或包裝盒子。
同時,普普藝術家分配著同樣的象徵符號和題材,有其共同的繪畫象徵,再以各自的創作方式來創作。
普普藝術的代表人物沃荷,與其他普普藝術家不同,將所謂的「粗俗的創作題材」用「特別廣告」的手法表現,這樣的普普更具有自我的味道。
除此之外,安迪.沃荷也將藝術美國化的歷史重整,從抽象表現主義的光環逆轉到真正美國人的藝術風格。也就是說,雖然當時美國本土以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家聞名全世界,但終究是依循歐洲傳統的繪畫美學史;而沃荷的創作則是真正的本土美國、純粹美國,包括美國的題材、美國象徵與美國符號,像這種美國化的藝術代表,就是本土發展出來的普普藝術。
歐士豪指出,向來美國被譏笑為最沒有文化的國家,就在抽象與普普藝術在美國本土發光發熱後,美國扭轉了世界對其藝術文化的看待,成功接軌了美國在國際藝術市場的地位,紐約成為全球主要的藝術中心之一。
在安迪沃荷的眼中,普普藝術必須是一種大眾的藝術,而不是給一些被挑選過的少數階層所擁有的,打破傳統「藝術習慣」概念,將藝術放在一般大眾都可見的櫥窗內,甚至就像我們天天要到超市去買東西一樣,可以隨手取得,也能夠隨時可見,普普藝術就是如此簡單,從市井小民到王宮貴族都可以成為創作的元素。
因此,可見大量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漫畫做拼貼的組合被運用在普普藝術的創作題材上。
普普代表藝術家除了安迪沃荷外,還有英國藝術家漢彌爾敦(Richard Hamilton),1956年製作第一幅普普作品-「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成如此的不同,如此的魅力」,還有瓊斯(Jasper Johns)以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
普普對全球藝術影響深遠,包括中國當代政治普波、日本卡漫、公共藝術、裝置藝術、廣告創意等,均是以人們日常生活相關題材來創作,台灣檳榔西施就是普普藝術顯現台灣特有本土文化的創作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