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學家史景遷新作《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滄涼》寫明朝散文大家張岱的一生,及他經歷的浮華與蒼涼。專研康熙、雍正等清史的史景遷說:「我慢慢對清之前的明朝感興趣。為了思考朝代更迭,我需要新的著力點。接觸到張岱,我明白我已找到方向,能幫助我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與美學。」
今年七十三歲的史景遷出生於英國,去年甫自美國耶魯大學退休,擁有四十多年的寫作資歷,著有《天安門》、《太平天國》、《康熙》、《婦人王氏之死》等豐富著作,書寫題材廣從在上位者到市井小民。史景遷在歷史研究上有著獨特的地位,他身兼歷史學家、卓越的說故事者,他那帶著文學風格的歷史寫作,散發獨特的魅力。
書寫對抗遺忘 他與張岱雷同
張岱在四十八歲時因明朝滅亡歷經人生遽變。清兵入關後,他在選擇自殺或效忠清朝之間掙扎,最後決定歸返生長地龍山,傾後半生之力編纂明史《石匱書》。
史景遷散發著沉靜、穩重的氣質,他眼中的張岱,不僅是散文成就傑出的文人,也是熱愛歷史的史家。藉由描繪他的一生,也探討張岱如何透過回憶及修史來確立自身價值,以書寫對抗遺忘,更因此從中對世事與生命的無常,獲得釋懷。史景遷對歷史寫作的看法,跟數百年前的中國文人不謀而合。
史景遷引用張岱的說法,也自比為「天文學家」。他認為,歷史中的缺漏,就好比日蝕與月蝕。一般人對此黑暗感到恐慌與害怕,唯獨天文學家有信心,知道這並非世界末日。
「歷史學家的角色也一樣。我們靠知識與想像的力量,補足這些歷史記載中的缺漏。」史景遷說:「事實上,歷史應該永遠存在這樣空白的史闕,讓人詮釋、考證與想像。而所有讀者也應隨時小心判斷,那些被填補起來的地方,不見得全然無誤。」
靠知識與想像 盡力考證補漏
他也透露,因為文人留下許多作品,能夠以清楚優美的文字表達自己,因此在研究上相對容易下手。不過,他寫作《前朝夢憶》時,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因為張岱是個複雜的人,他在文學上傾慕陶淵明,在歷史寫作上承襲司馬遷,他集合兩位大家之成,思考深邃而多面。有時我還會懷疑自己是否被他的文字所愚弄,常常感到他的虛幻與難以掌握。」
但寫作最快樂的地方,無非是能夠將這些歷史人物最生動、人性的一面描繪出來,獲得讀者的共鳴,讓他們穿越時空與東西方的阻隔,活生生地來到我們所有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