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大稻埕的林柳新紀念博物館附設納豆劇場,是座擁有九十二年歷史的古老建築,這裡的前身是周進春茶行。不過,為了演出,古蹟即將淹水囉!台原偶戲團新作《朝聖之行》在這裡演出,為了讓戲中大海場景如實呈現,納豆劇場的古蹟舞台將化為一片水池,屆時,水面就是舞台,觀眾席在水上設置成船艙的模樣。戲偶在水上移動,觀眾看到水花飛濺、聽著水聲潺潺,宛如真的參加了一趟海上之旅。
《朝聖之行》講的是一段段發生在海上的故事,由導演伍姍姍、台原藝術總監羅斌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戲劇系副教授柯林頓共同編創。故事的主角有鄭芝龍、鄭成功、葡萄牙詩人賈梅士(Camoes)等人,他們都是曾經在海上生活與遊歷的歷史人物。
劇中沒有大段落的對白與明確的故事軸線,而是以戲偶、音樂、吟詠、舞踏在水面上交織出畫面,燈光照射水面營造出的神秘悠遠的感受。取自詩人賈梅士詩作的人聲吟詠,道出漂泊海洋的不安定與祈禱,胡琴與手風琴的現場演奏,襯脫歷史人物們因放逐或掠奪而航行大海,內心的寂寥與壯志。一場舞踏演出代表著鄭成功的日本母親,同時象徵大海與母親對於鄭成功的影響。
伍姍姍說,這齣戲不講歷史課本的內容,不呈現大歷史,想給觀眾看的是他們的人性及海上的漂泊遭遇。以劇中主角之一的鄭芝龍來說,「大家對他可能陌生,只知他是鄭成功的父親,是個海盜,但其實他精通五國語言,是個商人,常常扮演國際間協調的中間人。」
至於從軍人變成詩人的賈梅士,還有棄文從武高喊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種種不被歷史課本書寫的心境,正是《朝聖之行》的主要內容。
伍姍姍說,戲偶本來沒有表情,但在劇場空間裡,藉著動作、音樂與燈光的連結,表現出遐思與感受。《朝聖之行》十一月三日至七日在西寧北路的納豆劇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