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意識高漲讓自然生態工法盛行,北縣府水利局在三峽北大特區,設置全國第一座專門處理家庭汙水的「礫間帶淨化場」,採自然過濾淨化模式,每天可處理四千噸家庭汙水,約三萬人汙水量,不僅環保,更比傳統設施省下一倍經費。
這處占地二點一公頃的「北大特區礫間淨化場暨回饋鄰里公園」,為國內首座社區型礫間汙水處理場,位於樹林桃子腳國中小正對面,總經費約九千六百萬元,其中一點三公頃為回饋當地民眾的公園綠地,目前已全面完工啟用,預計本周末舉行揭幕儀式。
北縣府水利局專委諶錫輝指出,所謂礫間帶就是「礫間接觸氧化法」,在汙水場內建立渠道,以人為石頭排列方式增加石頭底部的接觸面積,利用河水流動快慢間的落差,產生更多「生物膜」(類似青苔),這些「生物膜」就會吸收、氧化、分解汙水。
透過生態工法的過濾,可減少八、九成的懸浮物(SS),生物需氧量(BOD)、氨氮數(NH3|N),等達到放流標準後即可排入河流中,不僅環保無汙染,也比傳統汙水處理場設施,節省至少一倍以上的經費。
汙水設施科人員指出,這是全國第一座專門處理家庭汙水的礫間淨化場,但因家庭汙水不易分解,因此會有沉澱池、分解氧化池等先期處理措施,接著再把汙水送入礫間帶的渠道,淨化速度雖然不如傳統淨化場快,但最大好處就是不須投藥,環保性高。
汙水設施科人員說,淨化場旁建置遊樂設施與公園綠地,降低對環境衝擊,並回饋當地民眾,但因淨化場全程採取生態工法,以自然曝曬、零投藥方式自然淨化,沉澱池周邊難免產生些微異味,但監控後發現不如想像中嚴重,民眾毋須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