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伴隨蟲鳴鳥叫聲自窗外灑落,爸爸帶著孩子到樹下撿柴火,媽媽則忙著在後院摘野菜,一家人合力在廚房大灶升火煮飯,五十年代的台灣農村生活,在台中市水碓聚落自然家屋重現。
南屯溪畔的水碓仔是台中市最早開發、保存最完善的漢人聚落,已有三百年歷史,聚落以劉氏公廳為中心,呈現「回」字型;建築都是數十年、上百年土埆厝,還有四十多棵果樹,一年四季都有龍眼、荔枝、蓮霧、楊桃可摘。
七、八年前,市府提出鎮南休閒專區構想,水碓人擔心老聚落消失,經聚落居民、文史工作者奔走下,市府終於同意以綠地方式保存水碓聚落。居民將土埆厝重新整理,以「水碓自然家屋」為名,讓民眾體驗農村生活。
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江慶洲說,不用「民宿」而稱為「自然家屋」,因民宿仍脫離不了旅館概念;但在自然家屋,投宿者住的是土埆厝,睡的是阿嬤留下來的紅眠床,必須親自在大灶燒柴火煮飯,屋裡每張桌子、碗公都有段說不完故事。
水碓自然家屋開放以來,有不少年輕夫婦、部落客、藝術工作者進住。在新竹從事營造業的謝必松,與妻子結婚五年,因工作關係從未在家開伙,第一次煮飯竟是在水碓大灶廚房。他說,住在水碓感覺好像穿越時光隧道回到父執輩生活的年代,非常特別。
來自台北氣功師傅施智仁,在水碓住了一晚,將自己在清晨被蟲鳴鳥叫聲喚醒、後院採摘野菜、大灶廚房煮食、走遍聚落每個角落及附近農田風光的點點滴滴,寫在部落格上。臨走前,他還在菜園灑了些麻薏種籽,希望下回再來親自品嘗。
江慶洲說,水碓自然家屋不以營利為目的,每晚六百元,全數捐作水碓聚落規畫經費,希望所有來到水碓的朋友都能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親自體驗在地生活,就是對水碓人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