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和人類生命的關係極為密切,每個人終其一生,不可能和類固醇脫離關係。一個人因有類固醇才能生存下去,也因有類固醇才能應付人生中各種不同的挑戰與苦難。
類固醇基本上可分為二類,包括:醣皮質類固醇和礦物類固醇,此二者均由腎上腺分泌。一般我們常說的類固醇主要是指醣皮質類固醇。人們平常就會分泌醣皮質類固醇(以下簡稱類固醇),在遭受壓力時分泌量會增加,是維持人類正常發展、身體恆定所必備的一種賀爾蒙。
類固醇隨著日夜節奏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分泌量。一般而言,白天分泌量較多,以應付每天生活上的挑戰;晚上休息時則分泌量減少。此種分泌量的不同,頗符合人們生活上的需求。此外,在危急時期分泌量更是增加,以決定要作戰或逃走 (fight or flight),這是人們體內很重要的生理反應。此時若因疾病或某些因素導致類固醇分泌無法增加,則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
類固醇除具有抗發炎作用外,亦有調節免疫、新陳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對人體有非常廣泛的影響。也因此,其可能造成的副作用亦很多。基本上,類固醇的「作用」和「副作用」是一體的兩面。如何取其「作用」而減少其「副作用」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所謂過猶不及,要在適當的時間,經由合適的投予途徑,給病人適當的劑量,是需要充分的知識與經驗的累積。一般而言,若因體內類固醇產量不足而由體外補充時,因只是維持其生理所需,較不會產生副作用。相反地,若超過其生理劑量,則可能產生副作用。較常見的副作用為骨質疏鬆、感染、腎上腺功能不全。當人們服用較大量的類固醇時,腎上腺功能會因受到壓抑變得較「懶惰」,體內自己分泌的類固醇因而減少。此時突然停止服用類固醇,會因體內類固醇含量不足,造成「類固醇戒斷症候群」,甚至引起血壓下降。然而此些副作用,均可在醫師指示下減到最低。
目前常用的類固醇有多種,作用的時間亦不同。較常使用的口服製劑是prednisolone 和methylprednisolone,其半衰期數小時 (即經此時間後,其血中濃度只剩下一半)。很多病人會擔心藥物的累積,在門診常有病人問到服用這些藥後是否會累積在腎臟,造成腎衰竭。殊不知,有一些腎臟病是需要用類固醇治療的。病人擔心醫師開立的藥物會引起腎臟衰竭,卻不擔心自己所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部分未經主管機關核可所謂的健康食品所造成的副作用。這不得不令人大嘆台灣的醫師真難為!事實上,類固醇在體內一段時間就會被代謝分解掉。病人莫名的憂心,無助於疾病的治療。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身體上的病痛在所難免。從出生後的尿布疹開始,就可能接觸到類固醇。對類固醇應有正確的觀念,一味地排斥反而讓自己錯失正確治療的機會。如何和醫師合作,接受合理的治療,是醫師和病人共同的責任。在本專輯中,我們邀請到各科學有專精的醫師,就各個領域中常見的疾病,使用類固醇治療的情形向大家做介紹,也希望帶給讀者們正確的就醫觀念!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八卷第七期 顏正賢 教授 專文 http://www.kmu.edu.tw/~kmcj/data/9712/4.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