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提斯( Hippocrates )就紀錄了一個表現數日高燒、咳嗽與肌肉疼痛,隨後有一段時間倦怠的流行性疾病。十五世紀時義大利,認為此疫病隨星座起落而流行,描述為influence of the stars,這也成為流行性感冒(流感)英文原文 influenza 的來源。
流感病毒在1901年由雞瘟分離出來,1931年則分離出豬的流感病毒。英國的Wilson Smith等人在1933年從病人身上分離到 A型流感病毒。1940年Burnet發現流感病毒可在雞胚中生長,增進對流感病毒特性及去活性疫苗研究的進展。
現已知流感依季節流行,因緯度與溫度而異,四季分明地區多在秋冬流行。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之間的台灣,雖然一年四季都有偶發個案,但12月以後常流行至4月。由於南北半球因氣候差異,每年有二個不同流感季節,也因而世界衛生組織每年對南北半球提出二種不同疫苗公式化的建議。全球因季節性流感而病故的人數平均在50萬,故疫苗藥廠每年6月前都會大量生產當年WHO預估之季節性流感的疫苗。
文獻紀錄流感世界性大流行最早在1556年;19世紀至少有3次大流行,20世紀則相繼有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 (H1N1)造成全球約5千萬人死亡;1957-58年的亞洲流感(H2N2)造成約100萬人死亡,流感疫苗也於此時研發;1968-69年香港流感(H3N2)造成約75萬人死亡和1977年影響較少之俄羅斯流感(H1N1)。
2009年3月底,墨西哥及美國,出現流感季外類流感流行,感染人數及影響國家持續攀昇,初期在墨西哥之死亡率估計有6%。經美國學者檢驗出新型A/H1N1流感病毒,由北美豬流感、北美禽流感、人類流感及歐亞豬流感病毒的四個基因片斷組成,推測由豬傳染給人,對Amantadine及Rimantadine等抗病毒藥出現抗藥性,但對Tamiflu及Relenza則不具抗藥性。由於疫情逐漸升溫,世界衛生組織於2009年4月29日提升全球疫情等級至第五級。
H1N1新型流感傳染途徑與季節性流感相同,皆為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潛伏期估計1-4天,傳染期由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7天,兒童病例可傳染期通常較成人病例為長,也是造成流感傳播的主要來源。H1N1新型流感症狀與季節性流感類似,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酸痛、頭痛、寒顫與疲勞,有些病例出現腹瀉、嘔吐症狀。在診斷方面,無法依症狀研判是哪一種流感;疫情初期(第一至三級)可藉由旅遊史與接觸史判斷為調查病例;但發生社區感染(第四級)時,則需採檢體進一步檢驗始可確診為何種流感。
目前北半球疫情估計即將緩和,全球死亡率小於1%,但南半球即將進入流感季節,病毒基因有進行再重組之可能,秋末是否毒性改變,甚至具有抗藥性而捲土重來仍未可知。目前已有專家建議減少輕症及接觸者之克流感投藥,而考慮以疫苗作為防治之武器。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皆已著手進行製造疫苗的準備,只要WHO及政府決定生產,很快就可以量產。但生產疫苗約需三個月時程,季節流感疫苗的製造可能被取代。今年秋末流行之流感是季節流感或新型流感或併行,仍有待評估。
流感將於秋末再來,至今仍無法預測為何種流感,此時應強調勤洗手,尤其兒童,更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提倡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個人生病時在家休息,除就醫外儘量避免外出,以預防流感之感染和疾病傳播。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高醫醫訊月刊 第二十九卷第一期http://www.kmu.edu.tw/~kmcj/data/9806/19.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