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搜尋
熱門: 熱量減肥老年人健康女性健康兒童健康上班族健康男性健康有機食品食品安全免疫力
 
大師首選 食品營養標籤

【優雅玩廚】愛吃水果又怕壞,一招讓妳享用久久

【優雅玩廚】愛吃水果又怕壞,一招讓妳享用久久

近期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以前陣子的地溝油來說,許多專家都紛紛建議按照「蔬果579」原則,於一日內攝取多樣的蔬菜、水果.......<詳全文>

我的Costco必買No.1

我的Costco必買No.1

提到Costco,大家都有說不完的必買名單:雞肉捲、貝果、烤雞、巧克力和各種能想到的便宜、好用、需要或不需要的家庭用品.......<詳全文>

臺中榮民總醫院積極推動再生醫療 軟骨修復,一次搞定!助病患再創「膝」望

台灣運動風氣漸盛,雖培養運動習慣能夠有助身體健康,但小心,運動傷害如影隨形!運動是不分年齡的活動,卻都有可能發生.......<詳全文>

提升身心靈 腸胃道健康不輕忽(保健篇)

禪天下雜誌 86期 2009.09 - 企劃執行:曹麗惠;攝影:徐文峰

一緊張就拉肚子?吃飽飯,上腹即隱隱作痛?一周都沒有排便?當心!別把它們視為小毛病,這些都是腸胃向你發出抗議的警訊。主司消化吸收的腸胃道,是打造健康身體的鑰匙,除了做好體內環保、強化消化機能外,若能透過禪修,來協調身心,則可由內而外,全面淨化身心靈。

保健篇 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嘔酸水、腹痛、腹瀉、便秘等腸胃不適問題,是現代人普遍的文明病,看似非大病,但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反而會成為惱人的夢魘。
腸胃要健康 身心靈著手
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嘔酸水、腹痛、腹瀉、便秘等腸胃不適問題,是現代人普遍的文明病,看似非大病,但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反而會成為惱人的夢魘。

腸胃機能影響免疫力
台灣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免疫學博士、台大醫院口腔內科主治醫師孫安迪直言:「食物為人類生存的關鍵,是營養、能量的來源,因此消化系統肩負重責大任,腸胃道機能自然對人體免疫力有重要影響。」

他表示,腸胃道消化系統除了中樞神經系統和自律神經系統外,還受腸壁內神經叢的局部反射調節,具有相對獨立性,故有第三個腦:「腸腦(gut brain)」之稱。此外,腸道是全身最大的免疫器官,如人體腸子的長度=1個成人身高╳4,1公克重量的腸子中,即有1百萬個淋巴球。此外,人體每天會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當中有60%會集中消化道。

他補充道,身體有一重要的調節網絡:「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彼此互相影響。健全腸胃道消化系統是調節免疫力的重要措施,而調節免疫力能夠透過「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影響神經與內分泌系統,自然也能反饋影響消化系統,使其更為健全,而成為一個人體自體的保健循環。

菌群平衡 「腸」保健康
整個消化道的微生物有300-500種之多,保持菌群平衡是促進消化系統健康的關鍵。孫安迪指出,整個消化道(從口腔-腸胃)有100兆的細菌,最大的一叢是集中在大腸,其含菌數量(以1公克的糞便計算)大約為(10的11次方)~(10的12次方)個/公克。

有益菌對腸道健康為何舉足輕重?孫安迪表示,腸道菌群可粗分為益生菌群(簡稱有益菌)與致病菌群、條件致病菌群(簡稱有害菌)。由於有益菌能抑制有害菌過度增殖,讓有害菌容易排出;也會抑制人體的前致癌物,讓腸道黏膜有好的屏障作用與好的刺激作用。

要讓有益菌發揮功效,腸道菌群數量必須平衡。只要維持有益菌和有害菌數量在一定比值上,(也就是菌群的平衡狀態),腸道就能保持健康。

有研究指出,人體每天的排便量平均約200公克,排出的有益菌-乳酸桿菌高達
200億至2兆之多。因此,孫安迪建議,國人每天最少要補充50億以上的乳酸桿菌。

孫安迪表示,欲維持菌叢平衡,讓有益菌站在優勢的地位,除了動物性有益菌(優酪乳、優格)外,別忽略植物性有益菌,多攝取纖維質(蔬菜)、果膠類(水果)與寡糖(如香蕉與瓜類水果在人體中,能分解出大量寡糖),會促進有益菌大量增加。

什麼情況會影響腸道菌群變化?孫安迪指出,精神緊張、情緒壓力、吃的食物突然有變化(太甜、太黏、太硬等)、飢餓好幾天、致病物入侵、大量用抗生素、高山症、年齡變化,或其他因素,如常灌腸、使用胃腸道興奮劑、放療、化療、生理傷害手術、酗酒等,都可能使讓腸道菌群改變。因此,他強調,想要「腸」保健康,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是重要主軸。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為潰瘍、胃癌主因 
一般來說,中國人的胃腸道疾病算滿常見的,主要分為「器質性腸胃疾病」和「功能性胃腸障礙」。

書田診所肝膽腸胃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器質性腸胃疾病」是指器官受到外來因素影響,造成變化、受損,通常指食道、胃、十二指腸,以及大腸的發炎、潰瘍、胃腸道出血、惡性腫瘤等。

「功能性胃腸障礙」則指腸胃功能運作不順暢,反應在上消化道,有食道蠕動不佳、胃酸逆流(胃賁門閉鎖不全),或因胃蠕動不好,吃東西總覺得消化不完全(非潰瘍性的消化不良)。在下消化道的症狀,則為便秘、拉肚子等,如大腸激躁症。

邱展賢指出,通常「器質性腸胃疾病」除了少數的慢性發炎,大部份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即可矯正。「功能性的胃腸障礙」則需要長期的調養,不只靠藥物控制症狀,還需個人生活、飲食的配合,方能改善。

「器質性胃腸疾病」中,臨床上常見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性潰瘍,更嚴重者則指腸胃出血、胃癌與大腸直腸癌等。

邱展賢表示,造成消化性潰瘍之因素有:
1.酸:若沒胃酸,就不會破壞胃黏膜。

2.胃黏液的保護不夠:胃能分泌大量胃黏液,黏液愈多愈厚,代表防彈衣愈厚。

3.侵入破壞:若黏液夠厚,但有時外來因素亦會造成黏液被破壞,例如藥物、生活不正常、壓力大、暴飲暴食、食物太辣太刺激、酒喝太多等,都可能造成黏膜被破壞。

4.細菌:當胃出現黏膜損傷,胃酸進來在組織上造成破壞,接著會吸引幽門螺旋桿菌生長,而產生發紅、發炎、化膿,最後形成潰瘍。

邱展賢補充說明,幽門螺桿菌和消化性潰瘍、胃癌有關,它是一個大自然的菌,從土壤中可找到此菌,會透過被污染的食物,經口入人體,而此菌喜好生存胃黏膜上,加重胃酸侵蝕,也就是在胃酸破壞黏膜後,再細菌感染。一般而言,上腹疼痛為消化性潰瘍的病徵。

他進一步指出,有研究顯示,胃部正常者,約半數胃中存有幽門螺旋桿菌;70-
80%胃發炎者,會發現胃內遭此菌感染。而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更有高達95%,顯示幽門螺旋感菌入侵。此外,罹胃癌的人,感染此菌者也超過九成。因此,雖然幽門螺旋桿菌寄身胃部,不見得會致病,但確實與潰瘍、胃癌關係密切。

理論上,當患者有潰瘍發炎,會建議殺菌治療。消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兩年幾乎內不會復發,然而若無施予除菌,兩年內復發率高達7~8成;不過,如果胃部功能正常,卻遭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要不要施以殺菌治療?醫界則還未有定論。

「瘜肉」是大腸癌的前身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最新公布的癌症發生人數統計,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熹昌表示,罹患大腸癌,非單一因素造成。有家族病史的人,得到大腸癌之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但畢竟是少數,患大腸癌大部份都是偶發性的(無家族史),其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和國人飲食西化,攝取過多紅肉、高脂低纖食物,及缺乏運動有關。

李熹昌解釋,食物經腸道消化後的代謝產物,都是身體不要的東西,或是些毒素、致癌的物質,因此若飲食內容長期以高油脂、高熱量、醃漬、煙燻為主,減少纖維質的攝取,會刺激腸壁黏膜,黏膜受傷後要增生,新生的細胞,可能不見得是正常黏膜細胞,因而增加細胞病變機會。

李熹昌指出,約末1980年代,學者即發現大腸癌的前身,大部份由瘜肉變化而成,但並非所有瘜肉都會病變為大腸癌,需留心的是腺瘤性的瘜肉,一般來說,從正常的腸道黏膜經過腺性瘜肉的階段,最後變成癌症,約需5-10年。這段時間若進行大腸鏡檢查,在內視鏡下即能區分是否為腺瘤性瘜肉,並進一步處理,若能早期檢查發現,則能早期切除治療。

李熹昌提醒民眾,糞便潛血是很重要的檢驗指標。根據統計,若有3-4萬人參與糞便潛血檢驗,約可找出1000多人糞便有潛血,而這1000多人再來做大腸鏡,則能發現30-40人有大腸癌。

因此,國民健康局呼籲,要預防結直腸癌發生,多攝取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之外,由於結直癌好發於50歲以上,50-69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驗(iFOBT),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診治。

李熹昌表示,有時民眾會輕忽一般腸胃不適症狀,但他提醒,若伴隨:1.體重減輕2.食慾變差3.貧血4.嚴重腹痛5.解血便等情形,即有可能是惡性腫瘤的影響,即應有所警覺,盡速就醫檢查。

情緒壓力大影響腸胃機能
不管是「器質性的胃腸疾病」,還是「功能性的腸胃障礙」,都有可能產生消化不良、胃脹氣、食慾不振、腹痛、腹瀉、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醫師首先要做的是確實排除病人為「器質性的胃腸疾病」,如藉由胃鏡、大腸鏡、X光、超音波等檢查,確定無器官異常可能性,才可診斷為「功能性胃腸障礙」。

「功能性腸胃障礙」受心理層面、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影響甚鉅,其中情緒與壓力為催化劑,焦慮、緊張會使腸胃不適症狀加重,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會有腹痛、腹脹、噁心、嗝氣等症狀)與大腸激躁症(其會便秘或腹瀉,腹痛或腹脹症狀,會在如廁後改善)的患者即是如此,雖不足以致命,卻會影響生活品質。

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唐瑞祥解釋,若人類長期處於緊張、壓力之下,會造成人體生理機能的改變。人體的內臟器官,是受自律神經系統所調控,其中分兩大類:「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

唐瑞祥進一步說明,當人類感到危險與壓力時,「交感神經系統」會比較興奮、活化,讓身體啟動必要機制,以便在危急情況時運用,因此人體會血壓上升、呼吸心跳加快、肌肉緊張、消化作用減慢等,來應付能量之消耗。「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則正好相反,負責讓身體放鬆、進食、休息、睡眠,以保持體力,所以人類在吃東西、睡覺時,通常血壓會降低、心跳呼吸減緩、肌肉放鬆,並啟動消化作用,得以儲存能量。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若能協調、平衡,身體的生理機能即可正常運作。一般而言,人類無法察覺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它會根據外在環境與心理因素,產生相對的反應。

人體的消化系統的運作深受自律神經系統影響,當人體「感覺到」壓力、精神緊張與情緒焦慮時,交感神經會自動作用,連帶腸胃、消化的蠕動都會減緩。一旦「神經-免疫-內分泌」協調紊亂,腸胃道可能會展現腹瀉、便秘或腹痛等症狀,這就是為什麼情緒會影響腸胃機能的原因。

唐瑞祥表示,在臨床上,一些功能性胃腸障礙的主因,與心理因素相關。他舉例,曾有病人是助選員,覺得腸胃很不舒服,但等他的老闆選上後,他的一切症狀就好了;而有些上班族一忙起來就會便秘;也有考生遇到大考,就開始腹瀉,這些都是心理因素影響腸胃生理的情況。

他說明,有時候病人沒有辦法將心理因素與腸胃症狀相串連,而是從疾病的表現上,尋求醫療協助,醫師確定病人並非器質性病變後,通常會續問病人生活工作情況、做事態度、人格特性,最後則會建議他們回歸根本,從情緒與壓力管理、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做起。

身心靈平衡 健康養生的根本
此外,除了身體的平衡外,整體身心靈的和諧才是健康養生的根本之道。孫安迪表示,欲感知宇宙與大自然的訊息、能量,必先活化通暢人體的經絡系統,才能讓腦功能開啟,接收先天之氣。他指出,可由靈的層次帶動身體的經絡運行,透過氣功、禪修、呼吸吐納等方法,讓能量增強、平衡,使經絡慢慢通暢,細胞活性與氣血循環各方面改善後,進一步可向上啟發腦功能,以得通徹智慧,向下讓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平衡,身體自然健康無病。

如何從身心靈全方位調控,來「健腸護胃」呢?
孫安迪強調,建立良好的日常習慣,是養好胃腸的基礎。

飲食:每天的食物,蔬(三份)果(二份)至少要佔十份食物中的五份以上。熱量的分布,早餐要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要多攝取讓有益菌增加的蔬果,以及如十字花科的蔬菜、甘藍菜、柑橘類、奇異果、蔥蒜類等食物。

排便:歐洲曾做過一項研究,非洲人因攝取足夠纖維質,排便量夠,因此罹患直結腸癌的人數低。他建議國人,最好每天能養成排便習慣,而排便與蔬果、有益菌、水份的攝取量,以及適當運動有關。

睡眠:要睡對時段,11點以前要上床,五點以後再起床,中午最好挪出半小時午休。充足睡眠很重要,因白天消耗能量,晚上要儲備能量,人體細胞,因新陳代謝有破損,需利用晚上睡覺時要大幅度修補。睡眠有障礙,亦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負面情緒壓力,身體各個系統也會大亂。

孫安迪還建議,人類要多接觸大自然,空氣中有很多負離子、芬多精,有助自律神經的平衡、調節。而透過音樂、閱讀、運動、瑜伽、按摩、冥想、氣功、禪修等方式,將能整體提升身、心、靈層次,當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平衡,腸胃道機能也能更健康。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禪天下雜誌

 

( 以上內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禪天下雜誌

    出版社
  1. 禪天下出版有限公司
    雜誌簡介
  1. 禪天下雜誌為專門出版心靈智慧叢書,與教化人心宗教書籍的出版公司。
  2. 主要出版之月刊,以健康、生活、心靈、智慧為報導宗旨,內容貼近心靈,融入生活。出版品則有能量醫學系列、金剛經真修實證系列、禪的真如世界系列、開悟經典系列。另主力推出淨化人心的宗教音樂。打破宗教音樂刻板印象的世界音樂曲風,將佛曲帶入一個嶄新的局面!
    雜誌特性
  1. 禪天下雜誌從創立以來,即秉持著「禪」的精神,出版系列禪風文物,將真禪妙法以最生活的方式,用文字、音樂、圖像呈現給社會大眾,讓社會大眾透過禪天下所有出版刊物,明白「禪」的智慧、「禪」的真善美。
  2. 宇宙的萬事萬物皆為「禪」的一份子,特別是地球上的萬物之靈-「人」,若將人們心靈中「禪」的智慧力、造化力、生命力開發出來,社會將是一片祥和,世界上全人類將不再有爭鬥,這也是『禪天下』積極努力的方向!
專家怎麼說
延伸閱讀

 
Copyright 2005- Funhit Marketing Co.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