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氣溫節節下降,手腳冰冷、身體虛,好想來碗熱呼呼的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或是十全大補湯暖和身子,不過,最近好像看到很多「補過頭」的新聞,到底冬天進補要注意什麼呀?
補湯暢快喝 健康亮紅燈
傳統認為冬天是進補時機,以前勞力社會物資缺乏,人們藉由食補提供蛋白質與熱量藉以增加禦寒能力,並好好犒賞自己一年來的辛苦。但是現在民眾平時早已習慣大魚大肉,冬令再補可能一不小心就補出問題來了。
最近就有民眾吃太補導致眼睛視力模糊、眼周脹痛,罹患俗稱「虹彩炎」的虹彩性青光眼。另外,也有民眾腸胃不適、睡眠不佳、甚至出現咽喉腫痛、痔瘡發作、發燒等症狀,過去也有因不當進補反而引起腦充血、中風的案例。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謝明家醫師就表示,一般冬令進補的補品有高油、高膽固醇、易燥熱等特性,因此過度肥胖、血壓高、血糖不穩以及三酸甘油脂過高等潛藏有新陳代謝症候群危機的民眾,對於進補要審慎考量,以免危害健康。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張晉賢也提醒,若有感冒、喉嚨痛、發燒、皮膚病者,不宜進補;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症、痛風等,則不宜進補動物內臟及海鮮,酒也要限制;而平日胃腸功能虛弱,容易腹瀉者更要小心進補,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署立新營醫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則建議,台灣進補最好的時間點,可選擇冬至後寒流來襲,氣溫降到十度以下的時機。並且瞭解本身健康狀況辨明身體體質,容易腰酸、頻尿、疲倦無力、怕冷者可多用補腎藥材;經常腸胃不適、腹瀉、吸收不良、胃口差者以調養脾胃為主;經常感冒、咳嗽、免疫力不足者可用黃耆、紅棗;容易上火、口乾舌燥、便秘者補藥份量不宜過重或可用藥性較溫和的藥材來取代。
燉湯3招 讓你暖呼呼又健康
現在大部分民眾飲食不虞匱乏,甚至普遍有營養過剩的問題,因此現代人的冬令進補應該以均衡營養為主,以下再整理3點營養師建議民眾需注意的進補事項:
1. 減油、鹽、糖
油量太多一直是進補時常見的問題,建議可將肉類用熱水先煮至半熟(如是嫩雞則應去皮),鍋子用薑爆香加入少許麻油,再放入半熟肉類拌勻,並且以新鮮豆腐或凍豆腐取代油豆包、油豆皮;在燉煮時,不要添加過多油、鹽、糖,燉湯上的浮油盡量撈起,可以降低脂肪攝取,並於食用時減少沾醬的使用。此外,痛風或是腎臟病患者最好不要喝藥膳湯汁,以免造成身體的負擔。
2. 瘦肉取代內臟
傳統燉湯多以肥肉、內臟為基底,但營養師建議可以魚、家禽、瘦肉、帶骨肉類,如小排骨取代,盡量捨棄內臟、大塊含肥肉與皮的肉類,慢性病患要注意按照平常的份量食用,而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痛風患者則應注意米酒用量。
3. 增加纖維攝取
現在人青菜攝取不足,利用蔬果增加纖維攝取,例如:將熬煮好的藥膳為湯底,加入金針菇、袖珍菇等菇類、蒟蒻製品、玉米筍、綠色蔬菜,或將當歸、黃耆、枸杞子、百合、紅棗入菜等,除了能增加食材變化與色彩,也可提高飽足感,減少調味料使用量。
現代冬令進補已經不求攝取高生理蛋白質的食品,進補前最好向醫師詢問適合的補品,並且除了傳統的豆、魚、肉、蛋,記得搭配纖維攝取,減少油、鹽及糖,讓自己吃得健康、營養均衡,身體零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