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瑤、張翠芬/台北報導】
今年腸病毒、毒奶粉風暴陸續席捲台灣,國內兒童醫療資源備受考驗。兒福聯盟十九日指出,台灣每名兒科醫師平均要照顧一八六一名孩子,是美國的四倍之多,尚有城鄉不均問題;占總人口兩成的十四歲以下兒童僅分得一成的健保大餅。
兒盟昨日公布「二○○八台灣兒童醫療權益現況解析報告」,揭示台灣兒童醫療三大困境,包括兒科醫師人數少且分布不均、政府兒童醫療預算不足,以及目前醫療環境對病童不夠友善。
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黃富源分析,兒科所需醫護人力較其他科別多,但健保資源對兒童的漠視、加上十八歲以下兒少就醫未必都掛小兒科,種種因素讓兒科變「賠錢科」,打擊院方經營意願。
他抨擊,現有健保制度導致醫療「速食化」,醫生為了縮減看診時間,往往先讓病人做一堆檢查,再看結果分析病情,這種模式完全不適用小兒科。好的兒科醫師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問診、觸診,在目前的環境下,愈來愈吃力不討好。兒童醫學會統計,民國九十二年至九十六年,報考兒科醫師人數從二○一人減至一○八人,每年跌幅達十五%,台灣已爆發兒科醫師荒。
此外,台大藥學系助理教授何蘊芳統計,兩、三歲的幼兒是最容易發生醫藥失誤的年齡,近六年來一六七件幼兒醫藥失誤案例中,有四名幼兒因醫師誤用抗癲癇劑、抗過敏劑、麻醉劑和感冒藥而死亡,一三五名因此造成身體器官重大傷害。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三成二兒科醫師集中在台北縣市,不到百分之一位於台東縣、嘉義縣及離島地區,城鄉不均問題嚴重,不少偏區的家長得帶著生病的孩子,長途跋涉到都會區掛小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