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芬/新聞分析】
台灣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近幾年一直居高不下,十大醫學團體昨天聯手摃上健保局,要求比照國際更新國內血脂治療標準。其實,調整治療指標,勢必會增加健保財務支出,但長遠來看,現在省下降血脂的藥錢,往後花在心臟病和腦中風等重大傷病的支出恐怕更多。
醫學界此次聯手痛批健保給付跟不上時代腳步,早在兩年前就已埋下導火線,醫界當時已發現國內標準並沒有跟著國際調整,建議立即修正,但今年五月健保局公布新的給付指標,不但完全沒有採用醫界建議的標準,而且還擅自加了一些用藥限制,讓醫界頗不是滋味。
家庭醫學醫學會秘書長李汝禮即痛批,健保局連醫生該用什麼藥?病人何時該減藥?大小事都要管,這種作法根本讓「醫師專業受到箝制」,行政干預過頭了。
健保給付未尊重專業,也出現一些就醫怪現象。因為健保規定,血脂數值正常就不能再拿藥,病人很納悶:「我就是因為吃藥才正常的,不吃不是又開始有問題了?」
為了可以持續拿藥,有些人停藥後拼命吃油一點,停藥兩個禮拜再驗,果然又不正常,有的人則故意在就醫那天吃油油的早點,到醫院驗血時,謊稱是「空腹」,騙過儀器,以順利拿藥。
不合理的給付條件,也影響整個醫療生態。這幾年心臟科醫師拚命幫心血管病人「通血管」,做心導管、裝心臟支架人數年年上升,根據健保統計,光是九十二年,健保支付的心臟支架從二.七億增加為五.四億,單價一支高達九萬元的塗藥支架,在九十五年一年內就用掉六千多支。
健保現行給付似乎是「省小錢、花大錢」,其實,若能預防性的幫病人控制好血脂,包括營養教育和醫療用藥及早的介入治療,即可減少心臟支架及繞道手術等重症健保花費,並進一步預防因心肌梗塞、腦中風帶來的悲劇,和長期照護的社會成本,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用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