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經常玩電腦與電視遊戲的青少年,大腦中與獎賞和成癮現象有關的區域會較大,但兩者因果仍有待釐清。國內醫師則說,與其憂心電腦遊戲玩過頭會改變大腦結構,不如擔心長時間注視電腦螢幕對視力的影響,以及過度使用手部肌肉導致的慢性發炎還比較實際。
研究團隊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一五四名十四歲德國青少年的大腦,其中七十六名受試者一周玩九小時以上,但無人上癮;其餘七十八人玩的時間少於九小時。
掃瞄結果發現,常玩電腦遊戲者大腦「腹側紋狀體」的神經元數量較多,這個區域是大腦獎賞系統中樞,也是多巴胺分泌系統的一部分。多巴胺是重要神經傳導物質,會使人產生愉悅感,許多違禁藥品就是透過刺激腦內多巴胺分泌,製造快感。
不過研究人員無法確定,腦部構造不同是玩電腦遊戲產生的「結果」,或腦部先天構造的不同導致人們容易對電腦遊戲入迷。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近年國內、外陸續有研究發現,重度網路遊戲使用者掌握智力及情緒的大腦皮質區會有增厚或變薄等結構改變的傾向,但真相仍有待更多研究才能證實。
他說,大腦皮質區因長期受到玩電腦遊戲過度刺激增厚,應可視為一種發炎反應,變薄則有可能是一種萎縮現象。影響所及,臨床常見重度網路遊戲使用者普遍有情緒不穩、衝動控制困難等情況。
林口長庚腫瘤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認為,長時間、大量且重覆玩電腦遊戲,會讓大腦與手指之間某些訊息傳遞愈來愈靈敏,最終變成一種反射動作,大腦掌管思考等其他區域的功能則相對變弱,但應不致改變大腦解剖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