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熬煮中藥材或煲湯補身,研究發現,食物在烹煮過程中會形成特殊的「奈米結構」,把食物中的有效營養活性成分包覆起來,直接傳送至體內,而且通常要熬煮一小時才能發揮這樣的功效。
河蜆湯護肝 歷久不衰
第五屆國際食品保健因子大會首次在台灣舉辦,中國福州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饒平凡教授在會中發表「湯的威力」研究,他表示,喝湯是千百年來人們保持日常健康的最簡單的方法。
例如在西方,雞湯就是一種民俗療法,用於緩解一般感冒症狀;在中國,總是用鯽魚湯來治療產婦乳水不足;在日本,河蜆湯用於補肝,在福建和台灣也仍然歷久不衰。
福州人的河蜆湯是以一斤水對一斤蜆煮一小時,饒平凡研究發現,燉煮一小時後,湯中形成了60~70奈米的膠束,將具有護肝作用的胺基酸鳥氨酸包覆起來。
體外實驗證明,這些奈米顆粒可促進肝細胞生長,同時抑制腎細胞。民間相傳河蜆湯有護肝作用,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奈米顆粒能將有效成分送達肝臟。
燉煮一小時 美味兼補身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系郭家芬副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很有趣,平時大家煮蜆湯可能是喝美味,但真正要有效,可能要像煲湯一樣煮上一小時。
另外,饒平凡也研究中草藥,中醫用來治療腎病的澤瀉煎劑,其中所含的蛋白與胺基酸,在炮製與煎煮熱加工過程,會形成120奈米左右顆粒,將澤瀉醇A包覆其中,動物實驗發現,這些奈米顆粒可直達腎臟。中醫治療肺炎氣喘的麻杏甘石湯經煎煮也有同樣作用。
饒平凡說,中國人習慣煎煮中草藥、煲湯的烹調方式,其實是把有效成分包起來,喝這些湯劑確實有健康強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