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九十八年度教育部調查資料,國小學童過重或肥胖比率為百分之二十五點三,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醫師表示,多數人會有小孩會吃才容易長大、小孩胖一點表示胃腸吸收沒問題、小時候胖無妨,長大就會抽高、小時候胖不要緊,等長大以後再減肥,或是以食物安撫鬧情緒的小孩、家長無需配合孩童減肥……等等迷思。殊不知兒童肥胖對孩童會造成:髖關節較易脫位、脛骨彎曲等骨骼異常情形、女童月經較早出現,甚至可能小於十歲提早來經、容易出現氣喘、換氣不足等肺功能障礙現象、甚至有假性腦瘤的機會,更不用說在社交與學習上出現困擾,給人懶惰、醜等不能信任的形象以及小朋友不喜歡和他們做朋友。
衛生署肥胖防治資料顯示,十年來國人肥胖成年男性比率已經從百分之三十六成長至百分之五十一,而女性肥胖比率也從百分之三十三成長至百分之三十六。仔細研究體脂肪囤積於體內的形式有兩種:其一為「脂肪細胞增生型肥胖」是指脂肪細胞數目增加,且脂肪蓄積於其中的肥胖,大部分增加在懷孕末期、出生後一年、以及青春期等三個時期,另一種肥胖則是「脂肪細胞肥大型肥胖」,這是指原本就存在的脂肪細胞,因儲存脂肪,以致尺寸變大的肥胖,通常出現在成人之後。因此懷孕婦女孕期體重增加數也成了影響孩童肥胖的原因,當懷孕末期的胎兒營養過剩,便會促進脂肪細胞過度增生,成為一生都容易肥胖的體質,而接受母乳哺餵的小孩,其肥胖傾向也比用配方奶餵哺的小孩來得低,這是兒童減肥要從零歲開始的原因。否則八成的兒童肥胖會轉換為成人肥胖,影響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代謝症候群。
董氏基金會表示,針對體位不佳的孩子,師長們要更多加提醒與留意孩子注意運動的安全,原則包括:
一、盡力即可,不要勉強。無論肥胖或是過於瘦小的虛弱學童,動作範圍和運動的速度會較容易受限制,因此能做多少算多少,能作多大算多大。肥胖者骨骼與關節也較易有問題發生,如:脊椎、臀部、膝蓋、腳踝關節較易受到傷害。安全的運動場地與環境很重要。肥胖者運動強度宜低,但可考慮增長時間(如大步走)。
二、循序漸進。局部肌肉韌帶較脆弱,運動時必須循序漸進,切勿操之過急。強烈的肌力訓練,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三、選擇有興趣適合自己的運動,運動過程:暖身十五分鐘,運動持續二十至四十分鐘,再緩和運動十五分鐘。運動頻率:每週三至五次,可以每天交替從事不同種類的運動。運動強度:不論強度如何,持之以恆,就會對減重產生明顯的成效。快走或走路對於肥胖者、體適能不佳者或者是久未運動者,其心肺功能及攝氧能力皆會有改善作用。
四、注意呼吸障礙開始運動時,可能會有呼吸困難,心跳急促的現象。不要勉強做過量的運動、配合動作做規律的呼吸、可鼻和口同時呼吸。
五、避免過熱,肥胖者對熱的耐受性較差,運動時要穿較易散熱的衣服,和可吸汗的衣料。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台灣新生報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台灣新生報/記者 鍾佩芳 http://61.222.185.194/index.php?FID=16&CID=149668,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