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連續三年蟬連國人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確診年齡層從過去主要發生在50歲以上,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診間發現愈來愈多40歲左右的大腸直腸癌病患。
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蕭光宏醫師(上圖)表示,大腸癌確診年齡下降的確切原因,目前尚未有明確數據研究,但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應是主因,其他像是攝取過多高熱量、油炸類食物及抽菸,都是致癌原因;此外,近年積極推行大腸直腸癌篩檢,許多人透過篩檢而發現罹患腸癌,也因此能早期治療,提升治癒率。
蕭光宏強調,診間腸癌患者對於治療普遍能持積極態度,醫師也會讓患者及家屬了解治療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狀況,更了解疾病及治療過程,做好治療前的心理準備,就更有信心進行長期的腸癌治療。
經確診為腸癌第四期的病患可申請健保給付第一線標靶藥物,蕭光宏說明,患者在健保到期之後,若治療評估效果良好,也建議患者在經濟狀況許可下,持續使用一線標靶藥物穩定病情,以獲得最大療效。
除了完善的治療資源,蕭光宏提到,診間不乏癌友相挺的感人故事,有位60歲的先生因接受治療引起身體不舒服,成天不想出門,甚至一度想放棄治療,在得知另一位70歲的爺爺,雖仍接受治療卻能同時安排旅遊行程,心情受到正面激勵,開始調適心情,並願意出門與人接觸,漸漸地,治療態度也轉趨樂觀。
觀察國內各大癌症資源中心發現,癌症治療時周圍的鼓勵力量非常重要,包含親屬、醫療團隊、其他癌友等,可讓患者更有信心面對治療。醫院裡有許多資源,除了醫師親自在診間說明,其他如腫瘤癌症治療師、專科護理師、各院所的個案管理師都可提供生理及心理協助,或定期主動了解患者治療情況,再向主治醫師回報等機制,建議病患或家屬可善加運用諮詢,獲得更多治療上的正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