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雯/台北報導】 前言
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民國99年有4174名國人死於高血壓性疾病,高血壓再度名列年度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第9名,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0歲。世界心臟聯盟預估,至2025年全球罹患高血壓人數將攀升至15億,其中逾6成來自亞洲,這項文明病對國人的影響不容忽視。
本報醫藥版特別規畫紙上座談會,邀請國立陽明大學藥理學研究所教授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陳肇文醫師、亞東醫院神經內科陳龍醫師,一起探討高血壓現狀及治療問題。
台灣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台灣20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大約27.7%,即每3至4名成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超過60歲者,更達一半有高血壓問題。
■初期無症狀 不易被發現
國立陽明大學藥理學研究所教授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指出,相關研究統計,在確認診斷為高血壓前,追蹤病人的病例紀錄以及病史,發現大約在確診的兩年前,就有各種跡象或紀錄顯示出現高血壓,但為何沒有積極治療?這是由於高血壓是初期沒有症狀,病人本身沒有不適感,自然不會積極治療。
許多人誤以為脖子痛、頭痛就是高血壓病徵,其實不然。亞東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龍表示,感冒也會造成頭痛頭暈、不舒服的時候量血壓數字也會偏高,高血壓病患早期多半沒有症狀,基本上,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要養成固定量血壓的習慣,尤其是有高血壓家族病史的人,更要定時量血壓。
■規律測量 正確用藥
台灣高血壓病患多達400萬人,但僅3成病患規律接受治療,治療者當中僅3成血壓控制達標。陳龍醫師表示,每天乖乖量血壓的病人比率很低,結果往往呈現兩極化,很有主觀意識的病人能控制得不錯,不然就是狀況很嚴重的病人,由外傭或看護每天幫忙量,大多數病人則是偶爾才量一次血壓。
關於達標率不高,醫師臨床觀察有兩大原因,一是民眾對高血壓還是認為它「沒有立即危險」,多半想「等等看再說」;其次是害怕使用藥物,很多人擔心每天吃藥會讓肝臟或腎臟等器官「害了了」。陳肇文醫師指出,就目前高血壓治療藥物而言,這些疑慮都是不正確的觀念,如因害怕吃藥而未控制好血壓,腎臟問題會更大。
陳肇文常跟病人說,腎臟要是出問題,絕非因為高血壓藥,而是用藥不夠、血壓沒有控制好而造成。讓病人了解藥物治療的好處,是目前要嚴肅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