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位三十幾歲鋼琴老師,以為手指關節只是單純發炎腫痛,每次彈琴後冰敷了事,直到痛得無法再彈琴教課才就診;為及早重拾彈琴之樂,選用生物製劑積極治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余光輝教授說。
余光輝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導致全身關節發炎的慢性病,症狀始於手指近端關節、掌指關節與腕關節,呈對稱性紅腫熱痛;台灣目前確診人數約5到10萬人,每年新增3千人;儘管病因不明,但醫界近十幾年來在免疫疾病領域有新進展,尤其新一代生物製劑出現,猶如黑白電視跨入彩色電視的突破。
為提升診斷效率,健保今年1月通過給付新抽血檢測項目,抗環瓜胺酸(anti-CCP),準確度9成,除可協助確診,更可作為醫師與患者選擇治療方式參考。治療上,健保局新開放兩種第一線生物製劑,分別為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 agents)及6月剛通過的新機轉Abatacept,從發炎源頭T細胞進行調節,減少發炎物質生成,進而緩解發炎反應;Abatacept可藉每月回診注射,方便性高、安全性佳,提供第一線生物製劑新選擇。
若標準治療達6個月以上無效,可向健保局申請使用生物製劑;若病患自費使用,一年需20幾萬至40幾萬元不等,但若症狀控制得宜,可視病情延長使用間隔,甚至無須再使用。
「過去那些老病人,由於未及時治療且藥物選擇較少,重度RA患者後期甚至脊椎脫位、四肢癱瘓;去年底資料顯示,有3萬多名RA患者請領健保重大傷病卡。」余光輝強調,當有症狀出現不要忍痛,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最好在發病一至兩年控制病情;在歐美,生物製劑已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趨勢,療效很好且使用方便,若能盡早選用,可大幅減緩疼痛不適,並能停止軟骨、關節破壞,恢復正常生活。
余光輝提醒,RA患者平時盡量不負重物,隨時注意保暖,可熱敷或泡熱水,最重要是定期回診,好好與醫師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