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研究指出,貧困、經濟拮据的媽媽很容易情緒失調,並出現焦慮症狀,但這種焦慮並非真正精神、身心疾病,貧困媽媽通常是因煩惱下一頓飯在哪裡,或煩惱經濟來源,而產生焦慮情緒。如果給醫師看診,醫師又不了解她的經濟狀況,很容易就會將這些症狀誤診為焦慮症。
研究人員以近五千名父母為研究對象,發現領取免費救濟食物、沒有錢付水電費的媽媽都比較容易出現焦慮,其症狀出現機率比沒有經濟問題者增加約兩點五倍。
貧困媽媽產生的種種焦慮情緒、症狀常被醫師歸類為焦慮症。不過研究人員指出,貧困媽媽之所以出現焦慮症狀,大多不是身心疾病造成,主要是因為這些媽媽急於突破經濟困境,因此常會產生焦慮、緊張情緒。
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朱帝斯‧巴爾表示,當一個人生活面臨壓力,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一定都會產生焦慮情緒,這是正常反應、正常現象。
研究人員指出,當經濟困頓的時候,多數人都會頻繁出現擔憂、焦慮情緒,以及肌肉痠痛、無法入眠等症狀,也有人常常感覺瀕臨崩潰,這些症狀與焦慮症很類似,常被醫師誤診為焦慮症。特別是女性,就醫時很容易就當成焦慮症而接受藥物治療。但這些女性大多不需要用藥,倒是比較需要社工人員幫忙找工作,或提供經濟、食物援助。
研究另發現,經濟拮据媽媽雖然常會產生焦慮情緒,但還是可以順利養兒育女,其養育兒女能力並沒有受影響。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兒童與青少年社會工作」期刊。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台灣新生報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台灣新生報/記者 蘇湘雲 http://61.222.185.194/?FID=12&CID=159269,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