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紅棗、黃耆、當歸、甘草、地黃、川芎、茯苓、白芍、白朮、杜仲10種進口量較大中藥材,進口時應附合格檢驗證明。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表示,國人使用中藥材主要來自中國大陸,目前分三階段實施中藥材品質管理機制。第三階段即是致力完備對中藥材源頭管制,包括進口產品文書認證及落地追蹤等工作。除前述10種藥材於8月1日實施外,11月底前擬擴大到40~50種。
黃林煌提到,上述10種施行邊境管理之中藥材,依98年進口重量統計,約佔總進口量之32%,其進口重量分別為:紅棗3,086公噸、黃耆2,935公噸、當歸2,041公噸、甘草1,455公噸、地黃1,040公噸、川芎865公噸、茯苓851公噸、白芍767公噸、白朮506公噸及杜仲356公噸。
黃林煌表示,國人用量最多的前四名藥材紅棗、黃耆、甘草、川芎,將採取更嚴格措施,除了源頭管理,入關後還將執行5%抽驗。如果不合格,就需逐批查驗。
黃林煌解釋,衛生署中藥材品質管理機制,第一階段為推動中藥材之包裝標示,要求市售之中藥材飲片,其標籤或包裝均應符合標示事項處理原則。第二階段源頭管理的中藥材,評估重點除了國人使用頻率,還包括單價昂貴者,如人蔘、冬蟲夏草等。黃林煌強調,希望每種大陸進的中藥草都可以納入源頭管理。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台灣新生報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台灣新生報/記者 黃子倫 http://61.222.185.194/index.php?FID=10&CID=159829,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