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眼睛可以分辨物體的形狀,顏色的深淺,光線的明暗,以及位置的遠近。視力檢查用來測量眼睛於亮處能夠分辨兩點的能力,即代表視網膜黃斑部對最小物體的成像能力。
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廖士傑指出,正常成人眼睛的最小鑑別角度MAR(minimum angle of resolution)能夠達到1分角(minimum of arc),以視力1.0來表示。依據視網膜組織學推估, 在完美光學條件之下,人類視力極限約在3.0至4.0,關鍵在於視網膜黃斑部錐狀感光細胞的密度及功能。
隨著科技進步,螢幕的畫面也越來越精緻,更出現了號稱超越人類視網膜的超精緻螢幕,稱為「視網膜螢幕」或「視網膜顯示技術(Retina display)」,想達到這樣精細的畫面呈現條件有四:
一、高解析度(PPI)顯示面板:是指每一吋螢幕中像素的數量。例如:螢幕為4.0吋,長寬像素為1136*640,PPI 為 326;螢幕為4.3吋,長寬像素為1280*720,PPI 為 341。
二、操作系統的配合:需要高解析度的螢幕顯示卡,繪圖卡。瓶頸在於電池的體積及備載容量,以及散熱問題。
三、應用程式的配合:需要高像素的照片,高畫質的影片及應用軟體。
四、適當的使用視距:高畫質的面板,滿足了視距和解析度的關係到某個臨界點,就能達到視網膜螢幕的效果。
理想的螢幕觀賞距離為何?廖士傑說,依照螢幕的種類不同,距離也會不同,傳統電視螢幕觀賞視距約為螢幕對角線之3至4倍;高畫質電視舒適的觀賞視角為20度,觀賞視距約為螢幕對角線之2.5倍距離;電影螢幕根據美國電影與電視工程學會建議,看電影的最佳視角為30度,因此觀賞視距約為螢幕對角線長度之1.6倍距離。
廖士傑提醒,在家中觀賞電視時,除了追求畫質的精緻外,也要注意眼睛的保健,理想的螢幕觀賞距離可以讓畫質以最佳狀態呈現,但還是需要適時休息,以避免對眼睛造成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