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診間進來一位30多歲的少校的軍官,表示有左腳踝關節痛合併僵硬約一天左右。他在醫務所就診並使用止痛藥,關節痛雖有改善,但仍有腫脹及疼痛感,經醫官轉介到風濕免疫科門診加以評估。
經詢問病史發現,他的關節炎反覆發作約有3年,在軍官年度體檢的血中尿酸值正常,且父母兄弟均無痛風病史,發作過的關節包括左手腕、左膝與左腳踝等。
每次發作一個關節,休息約半天,關節痛便會改善,所以他一直以為是運動傷害,拿止痛藥服用。但最近因部隊有演習,生活作息改變,發作頻率明顯增加,醫官見其服藥過於頻繁,建議至風濕免疫科做深入檢查。
其實,這是很典型復發性風濕症的病人。疾病特徵是會反覆的關節炎發作,但不會造成關節破壞。
一般都是突然發作,在全身的關節都可發作,但發作的關節頻率依序為上肢關節(手腕、指關節)、膝、肩與踝關節,很多時候以單一關節發作為主,但會轉移。例如這個月在膝關節,下個月在手腕(所以又名「遊走性關節炎」)。
此病以快、急為特色,有1/3病人在臨床上可見關節紅腫熱痛,從發作到緩解大都在48個小時內(不超過一個星期),有些病人甚至只幾個小時而已,所以很容易在門診被當作痛風或假性痛風來治療。
大部分的病人2次發作的間隔在數月左右,但也有少見病例是幾天就發作一次。在病理上來看,這些病人的滑膜組織在急性發作時,有輕微增生情形,並合併「中性球浸潤」,但不會像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厲害的滑膜增生與骨破壞。
目前治療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急性發作,在關節炎發作頻繁的病人可以用各種抗風濕病藥物減低,並控制其發炎程度。不過,定期追蹤對於這些病人更重要,適時注意其臨床症狀與血液檢查,在確定自體免疫性疾病形成時,介入治療並使用藥物,才可阻止其進展。
這名軍官經檢查後,除在急性期給予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之後給予低劑量抗風濕病藥物控制,叮嚀盡可能維持正常生活作息與加重平時運動量,他的關節痛發作頻率明顯減少,目前仍在門診定期追蹤中。
(作者為國軍台中總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自由時報
(以 上內容參考引用 自由時報/記者 楊登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nov/19/today-health3.htm,對於引用有不同 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