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閘蟹、瘦肉精,到最近的毒奶粉、毒米事件,衛生署食品衛生處一直是國內最「火」的二級處室之一。與民眾食的安全如此密切相關的機構,近五年預算卻逐年遞減,以今年為例,全年預算僅八一四九萬多元,平均每名國人只能分到三.五元。
今年五月才卸下食品衛生處長一職的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鄭慧文表示,他在食品衛生處一年九個月,與該處同仁共同經歷了不少「驚天動地」的全國性食品衛生安全事件,但食品衛生處「要錢沒有,挨罵永遠有份」,他感觸甚深。
最「火」單位 預算逐年遞減
他說,衛生署八個需要面對民眾的處室中,食品衛生處一直預算最少;而且,該處近五年的預算還從一億三千多萬元,一路下滑到今年八一四九萬五千多元。
至於明年的預算編列,食品衛生處只有八千萬元,而立法院審議或多或少會被刪。換言之,食品衛生處九十八年預算可望首度下修到八千萬元以下,創連續六年預算遞減的紀錄。
編制廿六人 為全國民眾把關
鄭慧文說,衛生署業務單位一年預算約八十億左右,近三年來逐年增加,食品衛生處業務愈來愈多,但預算不增反減。「或許只能怪台灣本地食品衛生問題還不夠『黑心』,極少像中國大陸這樣動輒鬧出人命吧。」鄭慧文苦笑說。
除了錢少,食品衛生處的人員編制也只有廿六人,綜管業務項目包括食品安全、查驗、輔導等,全國任何一個角落的食品衛生「出包」,或邊境海關食品查驗出現風吹草動,該處都難以置身事外。
近來爆發毒奶粉、毒米事件,食品衛生處最近一周每天都燈火通明,相關承辦人員怕漏失對岸的傳真與訊息回報,常弄到凌晨二、三點才敢下班。
中央地方不重視 前處長憂心
該處一位女性主管說,因為連續幾天夜歸,念大一的兒子破天荒開車來接老媽下班,還對她說:「食品衛生處的問題很大,必須從制度面尋求改變。」她既窩心,又忍不住感到無奈。
鄭慧文強調,食品衛生不僅中央不重視,各縣市政府經費、員額也是逐年遞減。對於經常須仰賴地方衛生人員配合進行第一線查核的食品衛生處來說,就像被拔了牙的老虎般,想要發威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