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員首度發現能夠預測鋰鹽藥效的基因,有助於研發躁鬱症新藥。
中研院生物醫學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院士陳垣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醫師李朝雄領導的研究團隊,和國內44家精神醫療機構神經科醫師合作,本月9日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發表最新研發成果,獲得學界重視。
鋰鹽被用在預防性治療已近50年,但對一定比例的病人效果不佳,必須改用其他情緒穩定劑。科學家如果找到特定臨床預測因子或基因標記,就能協助病人事先知道鋰鹽對自己有效或無效,不必冒病症復發的風險。
研究團隊建構1761位病人的生病史圖表,挑選出394位規則服用鋰鹽2年以上的病人,然後使用量表對每一位病人服用鋰鹽的預防性治療效果打分數。
接著,研究團隊對394位病人進行高密度基因鑑定、比對和追蹤,最後發現,亞洲血統躁鬱症患者體內的GADL1基因有3個變異位點,能夠有效預測鋰鹽治療的效果。
中研院指出,調查中1761位躁鬱症患者,47.2%攜帶相關基因,也就是說,將近一半的台灣漢族躁鬱症患者,以鋰鹽治療有良好效果。這項研究成果,可用於日後發展臨床篩選套組。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中央社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中央社/記者 陳至中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401150115-1.aspx,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