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後,粽子成為餐桌上的要角也代表濃濃的思鄉情意,然而三餐在外的民眾又該如何挑選市售粽子呢?國健署表示想吃得美味又健康,就得從熱量、食材、沾醬等6大點著手;另外國健署也號召各縣市衛生局輔導地方餐飲業者、醫院、社區研發設計減熱量、減油、減鹽、高纖、採用在地食材的特色改良粽,提供更多健康美味的選擇。
以下為國健署建議的六大原則:
1. 減少熱量攝取
市售粽子可以包裝上的食品營養標示為參考,挑選熱量較低的粽子。
2. 用了什麼食材
加了全穀雜糧的粽子,和選用杏鮑菇、香菇、地瓜、南瓜、竹筍等天然食材為餡料者,都能提供較多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膳食纖維。至於脂肪和膽固醇的部分,盡量以瘦肉為主,並減少鹹蛋黃的攝取。
3. 天天都要5蔬果
就算餐桌主角是粽子,蔬菜水果仍是不可忽略的一環,用以補充維生素、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等好處。
4. 替代正餐不過量
糯米跟米飯、麵條一樣屬於主食類,而餡料中的油脂和糖也是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的來源,因此食用時需與飲食中的主食類、肉類及油脂類做代換,避免食用過量引起肥胖,食用時記得切成數等分,與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購買時也應適量、避免浪費。
5. 原味很美味,不一定要沾醬
好吃的粽子真的需要甜辣醬、番茄醬讓美味升級嗎?通常醬料的鈉含量高,加上肉粽的高油脂,都是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因素之一;另外甜粽、鹼粽時所搭配的砂糖或果糖,則有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因此享受粽子時仍盡量以原味為主。
6. 慢性病患要忌口或學習適量
心血管疾病的病友,應減少食用飽和脂肪及膽固醇較高的鹹蛋黃、五花肉,並減少食用鈉含量較高的沾醬;糖尿病友則須注意含糖量高的甜口味粽子,並列入飲食計畫中;若腸胃不適者,食用時除了要適量攝取,也要注意細嚼慢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