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的小光出生後純母乳哺餵到六個月大,當時排便狀況理想。在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大便成條狀、粗大,排便間隔兩三天,生長狀況尚穩定且精神活力良好。近期成為幼稚園的小小新鮮人,入學一週後,偶爾會抱怨腹部疼痛,開始出現排便呈顆粒狀,合併排便時哭鬧,有時候會出現夾屁股、踱步不敢排便的情況,甚至需要灌腸或是父母用手摳才能順利排便,食量也開始些微下降,症狀持續超過兩週,因此就醫。診斷為功能性便秘,同時出現肛裂及肛門出血。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指出,據美國研究顯示,一歲以下的幼兒約3%有便秘的困擾,一至二歲的幼童便秘的盛行率上升到10%;在台灣兒童便秘盛行率的發生高峰期在學齡前,約佔35%。
戴季珊表示,便秘可分為器質性便秘與功能性便秘,器質性便秘是指因疾病引起的便秘,約佔便秘兒童的5%;功能性便秘則是因飲食、生活習慣所引起,約佔95%。
功能性便秘有三個好發時期,分別為:幼兒期(六個月大至兩歲)、學齡前、國高中階段。幼兒期:便秘常發生在添加副食品之後,由於水分及纖維素攝取的減少,使得排便變得困難。學齡前:常在幼兒園入學時發生,由於開始經歷團體生活,陌生的環境及必須早起上學對心理造成壓力,或是對於家中以外的馬桶感到不習慣而憋便,且這年齡的幼童經常會對排便沒有耐心,稍微有解便就交差了事,加上開始挑食降低蔬菜水果及水分的攝取,使得排便更困難。國高中階段:常是因課業壓力引起。
我家小孩有便秘嗎?
戴季珊說,家長可由幾個現象判斷小孩是否便秘:
(1)每周解便不超過兩次。
(2)排便困難或疼痛。
(3)肛裂、肛門出血、前哨外痔。
(4)糞便粗大曾塞住馬桶。
(5)顆粒糞便。
(6)偶有滲便。有出現以上情況時,當心便秘已經悄悄上身了!
治療方面,要先打破便秘的惡性循環!便秘常造成肛裂疼痛甚至肛門出血,這樣的排便經驗使得孩子容易縮肛不敢排便,使得糞便累積在直腸,而變乾、變硬、變粗,容易滲便。
藥物治療會使用軟便劑約3-6個月以減少宿便的堆積,改善硬便與肛門疼痛的情況,減少孩童對於排便的心理恐懼,避免縮肛不敢排便的狀況,並配合飲食習慣調整,足量的纖維素及適度的水分。此外,同時進行行為治療,飯後蹲馬桶5-10分鐘,培養孩子對於飯後就想排便的制約反射,不是真的要求一定要排出糞便;倘白天沒有時間訓練,至少在晚餐飯後或睡前進行這樣的行為治療,以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戴季珊提到,排便困難不僅僅是造成身體上的疼痛、心理上的恐懼、甚至會影響泌尿系統、社交行為、以及生長發育。有研究顯示便秘與蔬菜、水果、豆類製品及蛋類等營養攝取不足明顯有關,便秘孩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明顯較低;便秘也會影響身高,有便祕問題的孩童,平均較沒有便秘者矮了約3公分,便秘時間維持越久,差異會愈明顯。
最後,戴季珊提醒,許多幼童第一次踏入幼兒園的團體生活,陌生的環境及作息的改變會對心理造成壓力,而表現在排便習慣上。軟便藥的使用、飲食調整與行為治療的腸道再訓練是擺脫兒童便秘的不二法則。便秘對於生長發育也有明顯的影響,想要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應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型態,切莫忽略幼童時期的便秘徵兆,以期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