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接獲檢舉,醫療院所違規促銷,引糾紛卻稱醫療行為不適用消保法,撇清責任,現在醫界搭消費券商機,民眾應小心「無副作用、超低價」的醫療風險與品質問題。
醫改會因為協助民眾處理醫療糾紛,才發現違規醫療廣告無所不在,過年前寒假期間是微整型、醫學美容的旺季,擔心消費券促銷的醫療廣告誘發不當的醫療需求,誤導民眾卻未給予對等的資訊,很容易引發醫療糾紛。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指出,衛生署默許消費券可使用於醫療行為,許多診所醫院推出「消費券3600方案」,網路及報章媒體有很多介紹微整型、醫學美容療程的文章,鼓勵民眾「變臉」過好年,但往往只見破盤價,卻沒看到詳細的療程說明,民眾是否意識到自己可能需要承擔的醫療傷害,令人存疑。
醫改會研究員呂佳育分析,合法的醫療廣告有許多限制,所以不易找到,不少醫學美容廣告遊走在涉及不當招攬的違法灰色地帶,有消費者購買療程想退費引起糾紛,醫師以「醫療行為不適用消費者保護法」為由,撇清責任,也有的案例是美容變破相,後悔不已。
例如,有個案例自覺蘿蔔腿太粗,到診所尋求網路廣告聲稱的「無風險、快速恢復」的瘦腿整形,不料療程結束後,小腿異常疼痛且大片紅腫,還起了巴掌大的水泡,最後不但腿沒瘦成,還留下大片的疤痕,變成斑馬腿。
呂佳育說,只要是醫療行為就有一定程度的風險,網路廣告中標榜「無風險、快速恢復」等描述字句,違反醫療法第103條第2項,禁止虛偽、誇張、歪曲事實之宣傳的狀況,民眾輕信醫療廣告而忽略醫療風險,會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
醫改會認為,別讓消費券流通的這段時間,成為醫療廣告稽查的空窗期,政府應盡把關責任,尤其要管一管網路上的違規醫療廣告,避免誇大不實或削價競爭的廣告讓民眾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