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芬/台北報導】
台灣平均每三人當中,就有一人因睡眠障礙所苦。統計發現,國人到精神科就診人次至少增加2成,不少人出現睡眠障礙,白天精神不濟,夜間又不得安眠。政大心理系副教授、睡眠研究室主任楊建銘發現,多數人對睡眠認知錯誤,以下是最常見的十大迷思。
迷思1:每人每天一定要睡滿八個小時才健康。
解答:睡眠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大多數人睡眠需求可能介於七至九小時之間,但不是人人如此。你可以用白天的精神狀態來評判是否睡眠充足。一個人每日睡五至六小時但白天仍清醒有活力,也不覺疲勞或嗜睡,表示他不需要更多睡眠。
迷思2:周間睡眠不足,周末應該多睡一點來補眠。
解答:「補眠」行為可能可以稍微償還因睡眠不足所造成的「睡眠債」,但周末過度的補眠將會造成生理時鐘的延遲,周日該上床睡覺時難以入眠,周一該起床時難以清醒,反而得不償失。
迷思3:晚上若入睡困難,應提早上床,試著早點入睡。
解答:提早上床時,可能生理時鐘還不想睡覺,此時躺在床上非但無法較快睡著,反而更容易因遲遲沒辦法睡著而感到焦慮,即使到了生理時鐘想睡的時候,也因為焦慮而無法順利睡著,造成惡性循環。
迷思4:作夢代表沒在休息。
解答:睡眠包括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和快速動眼期睡眠,快速動眼期也就是俗稱的作夢期。作夢屬於正常睡眠中的一環,有些研究認為,作夢可能和腦部訊息以及記憶的重整有關。
迷思5:無法順利入睡,或半夜醒來,最好繼續躺著休息。
解答:強迫自己睡著,反而容易使自己更為焦慮或氣惱。如果躺在床上超過20分鐘,就必須下床,到別的房間從事一些放鬆的活動,當再次感到想睡時再回到床上。
迷思6:睡前作激烈運動讓身體累一點,有助於睡眠。
解答:睡前激烈的運動,可能會「喚醒」神經系統,使得神經系統更為活躍,造成入睡困難。激烈運動最好能與睡眠間隔一段時間,最能增進夜間睡眠的運動時間是在黃昏傍晚,跑步、游泳、騎腳踏車或其他有氧運動,都可以增加睡眠深度。
迷思7:睡前喝酒有助睡眠。
解答:酒精一開始的作用類似安眠藥,能夠鬆弛身心幫助入睡,但是當乙醇被代謝後,後半夜的睡眠便容易變得淺眠及易醒。而且,酒精會造成脫水,身體可能會因為口渴或需要上廁所而頻頻醒來。
迷思8:打鼾是常見的現象,不需要特別在意。
解答:打鼾大部分可能無害,但打鼾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重要臨床症狀,睡眠中若呼吸暫停,將導致身體缺氧,進而造成白天嗜睡。因此,夜間打鼾時有呼吸暫停的情形,一定要尋求睡眠專科醫師診治。
迷思9:白天嗜睡,代表晚上睡得不夠,應該增加睡眠時間。
解答:不管前一晚睡眠的時間有多長,白天仍然困倦、有無法控制的睡意,這代表可能有一些潛藏的睡眠疾病,例如猝睡症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絕對不可以輕忽。
迷思10:失眠一定要吃安眠藥。
解答:安眠藥有時是治標不治本,失眠最好經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決定治療方式。除了安眠藥之外,心理師所執行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就是一種有效的非藥物治療失眠方法。
助眠小撇步
想要擁有優質睡眠,專家提供一些助眠撇步,讓你一夜好眠。
★晚餐最好在睡前4~5小時吃,避免大魚大肉及辛辣油膩的食物。
★睡前2小時避免大量進食、喝水,或飲用咖啡、濃茶含咖啡因等刺激性飲料。
★睡前半小時不可做激烈運動。
★不在床上以外的地方睡覺,不在床上看書、進食、看電視、聽音樂或想事情。
★營造安靜、舒適、低光源的睡眠環境。
★手腳冰冷的人,睡前1-2小時,用40-41℃熱水浸泡手腳或泡熱水澡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可幫助入眠。
★若容易因饑餓或血糖降低在半夜醒來,睡前1~2小時吃少量碳水化合物如餅乾或牛奶,可使身體製造血清素,協助入睡。
★多補充維生素B群、鈣、鎂含量豐富的食物,可抒解壓力並改善睡眠問題。
諮詢/北醫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政大睡眠研究室主任楊建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