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卅多歲婦女,一年來經常有心悸、頭暈的現象,站久的時候更覺得頭重腳輕,雙腳無力,只要壓力大或睡不好,這些症狀就更為明顯。
曾經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心臟二尖瓣脫垂,吃了心臟病的藥也未見好轉。由於有氣喘不過來的情形,陸續再做胸部X光檢查發現屬正常,其他如心電圖、貧血、甲狀腺檢查,也都正常。結果患者更加沮喪,認為自己是得了「怪病」。
後來輾轉到醫院神經內科做自律神經檢查,醫師發現患者的心臟交感神經非常亢進,而副交感神經功能卻太弱,進一步檢查後診斷是「姿勢性自律神經失調」,終於找到了病因,經治療約三個月後,過去的症狀全部消失不見。
澄清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守正指出,自律神經失調,病症相當多元,有的人是以過度換氣、恐慌症表現,有的人則以經常暈眩、昏倒表現。失眠、心悸、血壓異常、排汗異常,都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但病患往往沒有對症就醫,做檢查又發現不是真正的生理異常,找不出病因,以為罹患「怪病」,也成為逛醫院一族。
葉守正說,其實許多病人在逛遍各科後,有些被認為是神經質,不然也有被醫師評斷為「精神官能症」,但若仔細檢查追究,所有症狀可能都是因壓力造成情緒變化大,因而心理影響生理,造成身心症,簡單說,這就是人體自律神經受情緒、壓力影響,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
署立台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子敬指出,自律神經系統是指獨立自主而無法用人體自己意志去控制的神經,可以說是人體的全自動操控中心,負責管束不需提醒、自動自發的生理運作,如心跳、血壓、脈搏、排汗等,但是該系統會受到感情起伏、情緒變化的影響。
自律神經系統主要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它沿著脊髓神經分布到全身的內臟及血管。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必須相互協調制衡,如同陰陽調合,才能使人體維持正常運作。
如果形容交感神經是急驚風,副交感神經就是慢郎中。林子敬用開車來解釋自律神經的運作,交感神經代表加油門,而副交感神經則是踩剎車,兩者必須互相拮抗平衡,讓身體各器官可以維持正常。
一般而言,大部分自律神經失調病患,是受環境壓力影響出現的精神官能症。也就是當自律神經無法承受來自外界的壓力時,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就會失去平衡;一旦失調,會引起各種症狀。這種因壓力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只要能夠找到壓力來源,輔以抗焦慮藥物治療,多半可以好轉。
然而也有醫師認為,這種自律神經失調不必用藥,反而應該學會紓解壓力,規定自己工作一段時間就必須強迫休息,或者透過規律運動紓壓。
當然不可否認,也有極少數的病患,真的自律神經生病了,也就是真的發生病變,像是罹患糖尿病多年的病患,有部分會出現自律神經衰竭的症狀。
目前已有醫院發展出完整的自律神經檢查,先透過問卷評估,再輔以自律神經反射篩檢,偵測幾項由自律神經控制功能的檢查,例如血壓、心跳速率、流汗及疼痛改變等,可以判別是不是真的罹患自律神經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