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美國牛骨頭及內臟開放進口的事情,在國內吵的沸沸揚揚,殊不知美國人早在民國74年英國牛被確定發生狂牛病後,就開始尋找取代牛肉的肉類產品,畢竟世上許多國家,特別是歐洲、美洲、澳洲、回教國家等等,幾乎都以牛肉為主食。他們提倡鴕鳥肉為替代肉源,鴕鳥肉口感類似牛肉,而且有零脂肪、低熱量、低膽固醇、高含鐵量、高蛋白等營養優點。甚至很多環保人士也建議改養鴕鳥取代牛隻,因為全球10.5億頭的牛是溫室效應的最大元凶,其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佔了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的18%。
所以美國為了鴕鳥肉,開始運用他的政治力量,強迫原以鴕鳥為其主要經濟來源的南非,開放鴕鳥的種原出口,而且慢慢的在美國推廣給他們國家的人民食用,希望能慢慢替代掉牛肉,以減少美國人得到狂牛病的機會。而其他世界各國政府,也在80年代初期跟進美國,開始飼養鴕鳥取代牛肉,因為各國政府害怕狂牛症發生十幾年後,國民身心健康受到威脅,因而以牛肉為主食的國家在國內一直推廣食用鴕鳥肉。
在50年代的台灣,台灣人大多不吃牛肉,最多吃個牛肉麵,而當初戰後美軍在台灣食用的美國牛排,也是只有富貴人家才能享用的高級食材。而從80年代開始,美國肉協大力推廣美國牛肉,台灣人才漸漸能吃到過去都吃不到的美國牛肉。到如今,美國牛肉市場越做越大,在美國國內牛內臟、絞肉、骨頭都拿去做飼料或是肉骨粉肥料,而美國牛肉就是盡量出口到國外,為什麼我們不試試除了美國牛以外的其他選擇呢?
就在國內的專家提出,狂牛病將在幾年後消失的同時,義大利出現人類狂牛症疑似病例,狂牛症的病原為「變性蛋白」(Prion),變性蛋白進入生物體內會有能力將正常的蛋白質轉換成變性蛋白,而正常蛋白質和變性蛋白不同點,在變性蛋白可以形成一種特別的糾纏結構,會導致神經方面的不正常,而變性蛋白不必藉由DNA來複製自己,它只需要藉著直接的接觸,就可以改變正常蛋白質成為變性蛋白。
而肉、內臟、骨頭主要就是由蛋白質組成,所以所謂牛隻身上的「安全部位」及食用的「安全量」是根本不存在,而且狂牛症潛伏期可能長達10年,即便30月齡以下的小牛身上未驗出變性蛋白,也不代表小牛肉的安全沒有疑慮。
而且變性蛋白跟細菌或病毒完全不同,一般用來對付細菌與病毒的高溫與紫外線,並無法消滅變性蛋白。所以狂牛病不同於禽流感或是口蹄疫,後兩者都是可用高溫就可以消滅的,但狂牛症完全不能,這也是它可怕的地方,狂牛病目前尚無有效藥物可治療,因為它的病原是蛋白質,藥物無法區辨病原或自體器官(肌肉或腦),不像一般藥物可消滅細菌或病毒等標的物。
其他各國在推廣鴕鳥取代牛肉的同時,鴕鳥也在民國86年,由一群有智之士引進台灣,其中包括學術界、政府單位、醫界、農民等,並從最高標準做起。目前鴕鳥肉在短短不到10年時間,已經有了鴕鳥畜牧場和屠宰廠的鴕鳥產銷履歷認證,並每月定期進行藥物殘留監測以維護肉品健康,有些人誤認吃紅肉不好,應該是說吃有高油脂的紅肉不好,而鴕鳥肉零脂肪、鐵質含量為牛肉1.3倍,許多日本女生將視之為「長肉不長油」的最佳選擇。
另外,歐美日的婦產科醫生也已經不推薦孕婦食用牛肉,因為他們認為不能讓小孩還沒出生就沒有選擇疾病的權利。台灣本來就不是以牛肉為主食的國家,在這狂牛症危機當下,何不試試另一健康選擇,國產鴕鳥肉呢?
(本文作者為開業獸醫師、台灣區人工飼養鴕鳥協會秘書長、中興大學獸醫系博士候選人。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NOWnews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NOWnews/郭旭英http://www.nownews.com/2009/10/28/142-2525234.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