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氣候乍暖還寒,溫差變化大,醫生提醒正是中風(腦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中風已非老人的專利,竹南鎮日前發生30多歲婦人中風的病例,民眾要注意生活保健及保暖措施。
逾35歲民眾 每千人6人中風
苗栗市大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潘佑宗表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老年人與工作過勞的中年人,小心成為「中風候選人」,預防中風之道,避免由溫暖的環境驟然進入寒冷的環境中。
潘佑宗說,中風高居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第3位,更是造成中老年人殘障與死亡的主因,且隨著年齡增加,中風發生率與死亡率都明顯上升,台灣地區35歲以上民眾,平均每1000人約有6人中風。
潘佑宗說,中風分為缺血性、出血性2大類,缺血性中風比較常見,約佔70%,通常伴隨血管硬化、高血脂肪或心臟病,又分為血栓性腦梗塞、栓子性腦梗塞。血栓性腦梗塞易發生在動脈硬化患者,常在睡眠中發病;栓子性腦梗塞是因身體其它部位的血栓剝落形成栓子,栓子隨著血液流到大腦,阻塞腦內的血管。
缺血性中風常見於心臟疾病患者,例如心律不整、心房纖維顫動,常在談笑時突然語言及知覺出現障礙或局部麻痺,導至昏迷、死亡。
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常見於高血壓或腦血管構造異常的病人,又分為腦內出血與腦表面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2種。
腦內出血多因長期高血壓,使血管壁變薄、變脆弱,一旦血壓上升就會造成腦血管破裂,症狀會因血管破裂位置及出血量不同而異,大多會先頭痛、噁心,接著單邊手腳無力,有時會成昏睡狀態。
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比腦內出血患者高,常發生在先天性蜘蛛膜下腔血管脆弱或是動脈瘤患者身上,多數出現劇烈頭痛並伴隨噁心、嘔吐,有的會意識昏迷,幾十分鐘後就猝死。
潘佑宗說,人體血管調節的功能會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當氣溫驟降,血管會收縮、血壓升高,容易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大部分病人在工作忙碌、吵架、心情鬱悶或情緒激動時發病。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自由時報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自由時報/記者 傅潮標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an/28/today-north12.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