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的夏天來臨!室外正是超過攝氏30度~35度的高溫,而室內房子若是不開冷氣,則是更為悶熱好似烤箱。當我們原本是在室外的炎陽曝曬下活動或從事工作,驟然間進到了冷氣房內,皮膚表面原本呈現擴張狀態以幫助體內散熱的血管,因遇冷突然間迅速收縮,就會使得積留在體內的多餘熱量,高熱無法隨著汗水逸散出去,如此便會產生中暑的症狀;另外若是處於高溫悶熱的房子或是環境當中,雖然身體會流汗以助散熱,但是太過高溫悶熱的環境,在體內的熱氣,不易隨著汗水而完全代謝出去,就會悶在體內,同樣會產生中暑症狀。
其實中暑是因為高溫而引起的熱傷害,熱傷害按照病情的程度分為三類,最輕微者為中暑,其較重者為熱痙攣或熱衰竭。任何人均會有中暑的發生可能,但是老年人、肥胖者、不易排汗者,有慢性疾病或酗酒者更容易發生中暑。台灣地區的夏季是溫濕度都很高的季節,易使人體散熱不順暢,所以在夏季中暑的人數很多。
中暑的初期症狀,身體會感到頭重暈眩、視線模糊、胸悶胸滿、呼吸短促、心悸怔忡、口乾口渴、噁心反胃、食慾不振、疲倦無力、項脊強直、身體烘熱、小便短赤、四肢無力、汗出不暢等症狀,而且在夜間睡覺時會有睡眠障礙、頭脹頭熱、睡不安寧、多夢紛紜等症狀。
暑氣為外在侵襲人體的六種邪氣之一,是夏令的主氣,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有云:「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指夏天時天地之間的火熱之陽邪成為暑氣傷人。夏日的熱病,就稱為暑病。暑病之本症,發自陽明,所以產生煩熱多汗、頭痛口渴症狀;另外長夏之時又是濕土司令,暑病每多夾濕,容易襲入肌表,著於經絡而有疲倦乏力,胃呆納減,四肢無力,噁心反胃等症。在清代的溫病學說中,認為暑病初起是在衛分氣分階段,而有中暑之昏悶昏蒙,身熱汗微,頭痛悶脹,煩渴引飲之症;繼而病情加重轉入營分入血分,就會產生身熱心煩、面赤舌絳、神呆昏倦、夜寐不安,甚至如西醫熱痙攣般的四肢抽搐、神識不清,嚴重者有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的神經系統病變症狀,中暑病若夾雜濕邪,會造成身熱頭脹、脘悶嗆咳、噁心反胃、二便不爽、不饑不納、腹痛痞滿或泄瀉黏滑等胃腸症狀。所以在夏日的中暑,不要太過忽視,必須按其辨證所見,而加以治療。
中暑時候,首先要讓病人降溫,移動病患到陰涼通風的地方(或是有空調的環境),打開束縛衣物,使之呼吸順暢,用毛巾浸冷水擦拭身體,讓體溫下降。若較清醒者,可讓其喝些生理食鹽水;昏迷者就要送至醫院,才有足夠設備救治。民間所習用的「刮痧法」用在中暑初期的治療有很明顯的效果,但仍宜由中醫師親自執行,器具選擇用牛角刮痧片較好,不要用錢幣或磁湯匙,因為很不衛生。若人人能自備一支刮痧板最好了。
改善中暑的藥膳茶《解暑飲》,可用源自張仲景先生所著傷寒論中的處方竹葉石膏湯加上劉河間先生的六一散合清暑藥材而成。
1.藥方組成:淡竹葉3錢、太子蔘3錢、滑石塊1兩2錢、製半夏3錢、生石膏1兩、蘆竹根3錢、白茅根3錢、粳米1兩、麥門冬3錢、薄荷葉3錢、炙甘草2錢。
2.食材:生蓮藕1斤切片、冰糖適量、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半顆量。
3.煮法:將藥材用過濾紙袋封好,同食材以2,000毫升水煮至沸騰後,再煮10分鐘,入適量冰糖調口味飲用。
4.養生提示:本藥膳茶可在夏天煮一大鍋,全家人一起飲用,可治療中暑,也可以預防中暑。
5.說明:劉河間先生為金元四大家名醫之首,其學術思想認為「六氣皆從火化」,「五志化火」,故善用寒涼藥清熱瀉火治病,為「火熱論」的鼻祖。
(本文作者為和康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