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老太太因左大腿股骨頸骨折入院,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手術後,護理師欲協助她翻身,沒想到家屬說:「不行!不行!剛開完刀,不能動她,因為會痛!」
隔壁床12歲小女生急診入院,右小腿脛骨骨折,打石膏固定,護理師欲教導她腿部運動,但家屬很驚訝的表示:「打石膏可以動嗎?」
這是骨折病人常會有的疑問,也是在醫院中常遇到的情境。「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腫脹,更可以降低因不動造成的肌肉萎縮等問題;「不動」則容易造成合併症,例如褥瘡、肺栓塞、下肢靜脈血栓、泌尿道感染、骨質疏鬆等,尤其是老人會更嚴重。因此,骨折病人給予骨折處固定後,「如何正確的動」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一般來說,一旦發生骨折,經由復位固定(手術治療或上石膏固定)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復健期,而且應該儘早下床活動,使關節不會僵硬、肌肉不會萎縮,讓患肢逐漸恢復正常的功能,而且也是恢復肢體循環、治療骨折的重要療程之一。
復健活動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循序漸進進行,只要是未被固定的關節都可以活動,範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且以患者不感到疲勞,骨折部位未出現疼痛為主。
一般骨折後一至兩週,患肢局部疼痛、腫脹,容易再發生「移位」,此時不宜做大幅度的活動,可做患肢的肌肉收縮活動,利於消腫,防止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
另外,常被忽略的是身體的其他部位,也應進行肌力訓練與關節活動,避免肌肉萎縮的問題。
再次強調,骨折並非光靠手術復位就表示治療完成,一般骨頭的生長約需3到6個月,遠比一般傷口還需要更有耐心,但在醫院發現有不少年輕力壯的骨折病患因未按照醫師指示,患肢不可踩地卻到處趴趴走,導致骨內釘斷裂、骨折部位移位,須再次手術治療,這些都會影響骨折病人術後的「預後」。
因此患者需依照醫護人員指示,配合治療及回診,積極進行復健活動,既可避免二次傷害,也可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自由時報/陳素珍 護理師 專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25/today-health4.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