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在典型的缺鐵性貧血患者身上,觀察到一些現象,這些現象不見得只在缺鐵性貧血的病人身上才看得到,不過不難辨認:例如像舌苔萎縮、看起來很光滑、吞東西到了咽喉部會有吞嚥困難的感覺、嘴角發炎、指甲變得較脆、出現變平、甚至往內凹,就像湯匙一般;有缺鐵性貧血的小孩,一般說來都長得比較矮小、注意力不能集中,連帶影響了在學校的表現。
另外一些從外表上看不到的現象還很多,例如肌肉的耐力較差、抵抗力下降,因為T淋巴球的數目下降,有時甚至達到百分之三十五,同時中性球吞噬細菌的能力也變差;在一九八○年代,美國生理學期刊有兩篇報導,分別在人體和動物都觀察到,缺鐵性貧血會使得人類和其他動物對於寒冷的耐受性較差。
倘若醫師已經掌握到上述的那些病人的病史和徵象的觀察,在面臨一些臨床表現非常典型的病人,其實是可以直接給予口服鐵劑,再觀察臨床的治療反應即可,倘若對於臨床表現較不典型的病人,接下來就是利用實驗室的檢查,來驗證心中已經懷疑的診斷了。首先就是驗血液中的血紅素,一般正常女性血紅素的下限值,大約在11至12之間,男生則是在13至14之間(單位是克/百毫升),患有缺鐵性貧血的人,除了血紅素偏低外,還容易有紅血球體積偏小的現象,常小於80飛升(femto-liter),另外一個有類似實驗數據表現的貧血就是海洋性貧血(或稱地中海型貧血)。為了進一步確認體內缺乏鐵質,另一項重要的檢查就是直接測定體內的鐵含量:根據目前各國血液科醫師的共識,建議直接同時測定三種數值:血清鐵含量(serum iron)、運鐵蛋白(transferrin?,又稱TIBC)、貯鐵蛋白(或又稱鐵蛋白,ferritin);利用這三個數值之間的相對關係,來判斷體內的鐵含量是否有缺乏,或過多的情況,在此我並不打算也沒有必要詳述檢驗數據判斷的方法,但簡單的說,貯鐵蛋白測定,幾乎已經取代了骨髓檢查中的鐵存量染色法,成為專一度最高的參考依據。根據芬蘭Turku大學附設醫院,於一九九七年發表在"血液"這本權威的血液學期刊的研究,利用運鐵蛋白和貯鐵蛋白來診斷缺鐵性貧血,敏感度和專一度都能到達九成以上。(第三集待續~談針對缺鐵性貧血,如何調整飲食及治療)
參考資料:
1.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logy 11th ed.
2.UpToDate醫學資料庫
(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金門醫院院訊96年九月刊 黃泰中醫師 專文 http://www.kmhp.gov.tw/html/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24&bdsn=390,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