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貧血,但是往往一般民眾會誤以為缺鐵性貧血就是一個確立診斷,只給予鐵劑或輸血治療,不曉得補鐵要如何補?要補多久?醫師說,這是身體發出警訊與癌症先兆,因此與其說缺鐵性貧血是一個診斷,不如說是一個現象,找出合理解釋病因才是治療良方。
舉個病例說明,虞小姐31歲,過去為一位健康女性,無家族遺傳病史,最近因常覺得頭暈、疲倦,若稍為運動一下,便覺得呼吸困難與心悸。起初不以為意,但狀況並未隨休息改善,曾至多家醫院求診,皆告知為缺鐵性貧血,給予鐵劑補充後有所改善,但不久後症狀又復發。
於是前往醫學中心求診,病史詢問得知月經量正常但體重稍微變輕,在未補充鐵劑前糞便偶有血絲,因以往有輕微痔瘡,於是不以為意。經身體理學檢查發現陳小姐臉色蒼白,眼結膜較無血色,抽血發現血色素只有6.0mg/dl,平均紅血球體積較小(68.2 fl),而白血球與血小板為正常,糞便潛血反應為強陽性。
最後經腸胃鏡檢查與之後的電腦斷層檢查才真相大白,經開刀後病理報告為大腸惡性腫瘤第三期,導致長期慢性缺鐵性貧血。開刀後因癌症分期需要,給予術後化學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血液腫瘤科醫師劉耀中表示,隨著高齡化社會、致癌物質暴露、生活型態改變、肥胖人口增加以及癌症篩檢的推廣,國人癌症發生除了人數持續增加,也有逐漸年輕化趨勢。
依據衛生福利部健康國民署最新癌症發生資料,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十大癌症前三位,依序分別為:大腸癌、肝癌以及肺癌,因此貧血造成嚴重情況是不可忽視。同時,不要忘記一些血液惡性疾病,像是多發性骨髓瘤、血癌以及淋巴癌,也有可能以貧血做為初步表現。
劉耀中說,隨著健保資源普及、就醫方便性以及國人就醫習慣性,抽血可能是你我就醫時常做檢查之一,了解自我檢查結果,合理解釋異常數據,才不會失去挨這一針抽血的意義。
他最後提醒民眾,貧血只是身體表現出來的現象,請勿當作最後診斷,事出必有因,真相只有一個,在現今我國已進入現代化國家,營養攝取不足造成貧血絕不是主要原因,探究其餘根本病因才是治療王道。遇上貧血千萬不能等閒視之,應找合格血液專科醫師做諮詢,以獲得正確診斷及適當治療結果,以免像上述個案,發現時已是大腸腫瘤第三期,若不及早發現治療,造成癌症轉移,影響往後生活品質與大把青春,則是不可承擔之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