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過敏性鼻炎,這個名詞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但如果問:你是否有早上起床後不停的流鼻水、打噴嚏,或是每次只要在某一種特定的環境中,就會眼淚鼻涕一起流,外加打噴嚏?那就會有許多人會頻頻點頭稱是。其實,這些症狀十之八九都是因為鼻子過敏所引起的。它是由於鼻子有過濾作用,鼻腔黏膜因而常常沉積空氣中的塵埃微粒。如果空氣品質不佳---太髒、太冷、太乾,鼻子即會以打噴嚏或流鼻水來警惕、保護,提醒我們注意。要是過度的打噴嚏、流鼻水,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就是俗稱的「鼻子過敏」,或稱為「過敏性鼻炎」,中醫稱之為「鼻鼽」。
從古典中醫文獻可知,鼻鼽是一種季節性或終年性疾病,常以打噴嚏、咳嗽、氣喘、流鼻血、鼻息肉、鼻塞等症狀中的一種或合併出現。這跟現代醫學所描述的非常接近,仔細分析則還包括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竇炎,血管舒縮性鼻炎等,都包含在鼻鼽範圍內。主要由於有過敏的潛在體質,再加上體能狀況不佳,受到過敏原的侵襲。
常見的是時常合併上呼吸道感染的人;一般而言,鼻過敏的小孩罹患感冒的機會較多,而且症狀持續較久,這種情形在同一家庭中最明顯,有時父母帶小孩來,訴說小孩長久感冒無法痊癒、鼻塞、流鼻涕、咳嗽、偶爾氣喘、注意力不集中,喚他時要大聲,看電視時,音量開得很大。
具統計指出,罹患過敏性鼻炎的小孩注意力較不集中,記憶力也比較差,可能影響到功課。較嚴重者還會出現嗅覺喪失而食慾減退;更有些人在睡覺時突然咳嗽或嘔吐,及鼻涕倒流等影響睡眠。甚至會有頭、喉嚨痛、流眼淚、耳鳴、聲音沙啞及流鼻血等症狀。也有因為長期鼻塞而經常用口呼吸、造成牙齦肥厚及鼻咽淋巴組織增生,導致心肺功能不良等併發症。
傳統中醫認為鼻鼽與脾、肺、腎三個臟的功能失調有關,因為腎為先天體質,「肺」關係到呼吸系統是否能正常運作,若肺受到風寒,就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症狀。
『中醫療法』
中醫治療鼻鼽大致分為二個方向:發病期先用清熱、活血、通竅的藥物,在方法上,「外感者治宜辛散,內熱者治宜清涼」;到了緩解期,則常用溫補益法,以健脾補腎扶正固本。
方藥-
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2克、桂枝2克、白芍3克、乾薑2克、細辛1克、半夏3克、五味子3克、甘草2克。
功能: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過敏性鼻炎、感殆、支氣管炎、肺氣腫。
玉屏風散
組成:防風2克、黃耆6克、白朮2克。
功能: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小兒體質虛弱、容易感冒。
過敏性鼻炎患者可加辛夷、蒼耳子、白芷、黨參,以增強藥效。
藥膳-
冬蟲夏草雞
材料:雞一隻、冬蟲夏草約10克、薑、蔥、酒少許。
作法:將材料一併放入雞腹中,用文火慢慢燉,直到肉爛汁濃即可食用。
功能:改善過敏性鼻炎體質,提升免疫力。
抗過敏粥
材料:糙米30克、白米70克、鵝不食草5錢、牡丹皮5錢、西洋參5錢、清華桂1錢、薑、蔥適量。
作法:將藥材以1500c.c.的水煮至1000c.c.,合併用水煮熟的白米和糙米,再加入蔥、薑汁,依個人口味加些鹽即可。
功能:對於抗病能力弱、容易感冒、冷熱溫差過大就一直打噴嚏、流鼻水的過敏性鼻炎患者,有改善體質、強身保健的功效。
針灸-
頭部:迎香穴、鼻通穴、人中穴、百會穴、風池穴、風府穴等
上肢部:合谷穴、列缺穴、肩井穴等
背部:大椎穴、風門穴、厲兌穴等穴配合治療
『預防及護理』
過敏性鼻炎患者應常吃新鮮的食物。菸、咖啡、酒等刺激品應盡量避免;西瓜、香蕉、芒果、梨子、椰子、白蘿蔔等涼性食物應少吃;食物油膩、過鹹、太酸或辛辣,發作期尤其要忌口。另外,經常到空氣新鮮之處運動,以鍛練身體、提高免疫力,如此可有效預防感冒,但須避免吸入過多的冷空氣。
未病先防雖是最佳的養身方法,但若身體出現狀況,即時的就醫仍是最上策,尤其常年的過敏性鼻炎是會慢慢轉化為氣喘的,為了您的健康與良好生活素質,盡早診斷及治療還是唯一的途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