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篇
調和正氣 打造元氣體質
中醫雖然沒有「免疫力」這個名詞,不過對於免疫的概念卻早在春秋戰國就有記載,《皇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中醫對於疾病的認識,把疾病的因素視為「邪氣」,而人體抗病能力則稱為「正氣」,而現代醫學的免疫力指的就是「正氣」。
免疫 為中醫理論的營衛之氣
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說明,免疫功能是體內臟腑活動的表現,也就是說免疫活動是以臟腑為主,進而連絡組織、器官、經絡、氣血與津液而共同形成的整體功能,具體表現稱之為「正氣」。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治醫師林恭儀也提出,中醫所談的「營衛之氣」,其中「衛」就包含了人體的免疫保護機轉。健康的人,陰陽、氣血是平衡的,若此機轉失去平衡或是不足,就容易生病。免疫力機轉失衡,以內因來看,多半與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有關,而後天外在因素則與人的情志(七情六慾)、日常生活作息不正常等有關。
中醫所講營衛、血氣、陰陽,分而言之為三,合而言之實為一也。古有云:「人身不過表裡,表裡不過陰陽,陰陽即營衛,營衛即血氣」。因此營衛和諧,即氣血和諧,即陰陽和諧矣,也是營衛和諧之道也。
林恭儀表示,可以從先天的肝腎與後天的脾胃兩方面來探究免疫力。所謂腎為先天之本,《素問》:「腎生骨髓」,腎藏精,主生殖,「精」泛指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也是現代醫學中指的內分泌系統,中醫把身體一部分防禦功能、抗病原體作用及一切先天因素歸屬於腎。因此腎虛者,免疫功能低下,可能與腎生骨髓有關。
脾胃則為後天之本,脾胃主要泛指人體的消化系統,林恭儀指出,當脾胃功能良好,也比較不怕疾病的侵擾。
調節免疫非提升免疫力
當免疫力出現問題,就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侵襲,於是大家便一窩蜂想提高免疫力,但是林恭儀強調,「面對免疫機能異常,要先認清是屬於免疫過度,或是免疫低下,以利調節免疫功能時,可以知道需要該提升或是抑制。」中醫講求的是「免疫調節」,而非一昧增強免疫力。
免疫過度常表現在過敏體質、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力低下,也是中醫常見的氣虛症狀,則較易出現感冒、疲倦狀況,因此若服用補藥應先釐清自己的身體狀態為宜。「曾經有一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就自行服用黃耆、人蔘,想活化機能以增強免疫力,卻不知自己為發炎體質,屬於免疫過度的狀態,反而愈補身體愈糟」,楊賢鴻說。
因此,中醫有談到「扶正祛邪」,扶正,是根據不同體質養血、益氣、滋陰、助陽等方式提高人體的正氣;祛邪則是採用發汗、清熱解毒等方式來祛除病因。
「最好在用藥或進補前,先經過中醫師諮詢診斷後再行服用。尤其若是感冒、慢性發炎性疾病、高血壓或是糖尿病患者,服用補藥更應格外慎重。」林恭儀提醒。
方法篇
6大原則 調節免疫系統
現代人長期生活緊張忙碌,面對各類壓力,又無法獲得適當的紓解發洩,很容易致使身體抵抗能力失調,舉凡焦慮、失眠、以及其他身心症狀,也一一浮現。一旦我們處於壓力之下,容易導致神經及內分泌系統的失調,而免疫力也會容易跟著失調,感染的機率也就愈高。
綜合醫師們與營養師的建議,與禪修的觀點,我們歸納出以下6項原則,有助免疫系統發揮最佳功能。
原則 1 充足的睡眠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睡眠中心及生理節奏學中心、睡眠失調症研醫所的研究指出,人進入睡眠狀態後,各種有益增加免疫力功能的作用會隨即開始。誘發睡眠的化學物質,與刺激免疫系統細胞的化學物質是相同的,因此睡不好或是不好好睡覺的人,體內T細胞數目也會較睡眠充足者來得少。因此,每個人都應有充足睡眠,有利免疫系統運作。
原則 2 適當的運動
長期擁有運動習慣,能增進機體免疫系統功能,因此醫師常建議民眾建立「333運動原則」。美國疾病管制局曾指出,每個成人最能夠增加免疫力的運動量,是每週三次,每次約30~45分鐘,並能令心跳輕微加速的運動。持續超過三個月,免疫力會增加。但是要注意,運動量太少或是太激烈,反而會減少或抑制免疫力。
原則 3 心情愉快、舒緩壓力
人的情志(七情六慾)也是影響免疫機能的一項原因,所以情緒適當疏導,可以改善免疫力不佳。
醫學報導指出,壓力與負面情緒,會促使腦細胞分泌一些化學物質,影響人體內分泌,進而壓制免疫系統。
《聖經》箴言書上有一段經文:「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竭」,根據報導,醫學上也證明,憂鬱症患者有更高罹患骨質疏鬆的機率,而且體內T細胞與殺手細胞的比例較一般人低上3成以上。反之,經常大笑的人,反而會減少壓力荷爾蒙產生,當心情保持愉悅、放鬆,身心緊繃的狀態也會跟著紓緩。
原則 4 禪修統一身心
當一個人心念愈趨平和、安寧、愉悅,身體五臟六腑與氣血循環配合就愈通暢;氣血共振能力愈強,十二經脈的振盪共鳴愈強。不論是從中醫全人醫學角度而論,或是許多宗教哲學唯心論來看,一切由心性著手,以提高自體機轉的狀態,藉由修心來靜心、定心。因此,古人養身、調氣、治內傷,都是經由禪坐的方式達到身心統一,從而產生體內能量的強化,而基督教的禱告,其實也是靜坐的一種。
根據醫學研究指出,當人禪坐進入入定狀態時所出現的生理效應,如呼吸減緩、交感神經系統功能下降、副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相對增強、消化系統功能亢進、耗能減緩而儲能增大等,有利體內元氣能量的充盈。禪定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同時為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帶來正面影響,將身心靈健康帶到更高的境界。
當身心靈狀態平衡,甚至循著正向循環的方式運作,細胞能量也就愈強,活化程度也會愈大,免疫系統與內分泌系統也會跟著強化調和,身心不適也會獲得緩解。
透過調息、調身、調心,再加上運動、適當休閒興趣,及自我調適的心態,避免過度壓力擠壓自我,配合生活習慣與飲食的正常,能改變人體的健康機制,健全免疫系統與內分泌系統。
原則 5 不要勿信偏方
「醫師最怕就是遇到民眾或患者,道聽塗說誤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或偏方,隨便聽信偏方的結果,通常只是讓身體活受罪。」曹正婷進一步指出,若本身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更不要隨便聽信不明廣告,服用所謂增強免疫力的藥物,後果只會使病情加重惡化。
楊賢鴻也提醒,這類「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由於本身免疫系統反應過於活躍,若是誤吃提高免疫力的藥品,反而是加劇免疫系統自我攻擊與破壞。
此外,市面上許多強調提升免疫機能的相關保健營養食品的選用,最好能至「食品資訊網」(http://www.food.doh.gov.tw)查詢,透過保健營養食品認證系統來確認產品的品質及有效成分,或是詢問專業醫師,確保食用的安全。
原則 6 均衡多元飲食
不論從中西醫觀點而論,均衡飲食都是維持健康的根本之道,也是維持免疫力的先決條件,雖是老生常談,卻是維持健康的基礎。現在醫學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在疾病發生前就先阻止預防,而透過「營養」的供給,對於健全免疫系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賴秀怡表示,既然免疫力對人體如此重要,藉由均衡飲食、適時補充所需營養素、不偏食,都有助健全免疫系統。缺乏任何一種營養素,對免疫系統多少都會造成不利影響,因為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所有營養素,為了使身體能夠充分獲得各種營養素,必須均衡攝食各類食物,讓食材多樣化。
她也指出,老化與免疫力低下有關,自由基會破壞體內正常細胞,使人體的抵抗力變弱,若在食物中增加抗氧化營養素攝取,有助身體消除自由基,也能調整免疫力,最好能天天五蔬果。舉凡柑橘類水果、芭樂、奇異果、番茄、花椰菜、胡蘿蔔等深色蔬果,含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C等抗氧化營養素都是不錯選擇。但她也提醒維生素C不宜過量食用,反而會促進氧化壓力產生。
此外,腸道健康好壞,也與免疫系統有著極大關係,若能夠調節腸道菌相,抑制有害菌,促進有益菌增殖,對於腸道健康具有幫助。例如食用乳酸菌,能夠活化腸道免疫系統,刺激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產生免疫球蛋白、干擾素、抗腫瘤因子等免疫因子。每天至少要攝取30公克以上的食物纖維,因為纖維能夠結合有毒物質,以降低疾病的侵犯。
9大營養素為免疫加分
1.蛋白質
作用:製造足夠白血球與抗體,修補細胞組織,維持免疫機能正常。
食物來源:奶、蛋、魚類、豆類、肉類與乳製品。
2.維生素A
作用:維持上皮及喉、鼻等黏膜正常功能,促進疫苗產生抗體能力。
食物來源:蛋、乳製品、黃綠色蔬菜及水果、胡蘿蔔、魚肝油等。
3.維生素B6
作用:維持細胞正常新陳代謝,製造紅血球,增加抗體合成。
食物來源:肉類、深綠色蔬菜、香蕉、葡萄、糙米、燕麥等。
4.維生素C
作用:保護細胞、抗自由基,增強白血球及抗體活性,刺激身體製造干擾素以破壞病毒,增加免疫力。
食物來源:深黃、紅、綠的蔬菜與水果。
5.維生素E
作用:消除自由基,幫助製造抗體,促進血液循環。
食物來源:胚芽米、小麥胚芽油、植物油等。
6.鎂
作用:有助免疫細胞的活化作用,有利蛋白質合成。
食物來源:杏仁、芝麻、海藻、蔬菜類等。
7.鐵
作用:缺乏時會造成貧血,影響淋巴組織與免疫功能。
食物來源:紅肉類、內臟類、菠菜、蛋黃、全麥類等。
8.鋅、硒
作用:參與蛋白質合成作用,影響免疫細胞的增生與活化,鋅能幫助吞噬細胞作用,硒也能提升吞噬細胞的活性。
食物來源:海產類、肉類、蛋等。
9.β維生素
作用:提升淋巴球與免疫細胞數目。
食物來源:南瓜、菠菜、花椰菜、胡蘿蔔等紅黃色蔬菜,以及番茄、柑橘類水果等。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禪天下雜誌
( 以上內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