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早一點知道阿嬤是罹患失智症,家人就不會跟阿嬤產生那麼多誤解,阿嬤在生病的過程,或許可以快樂多一點。」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浩銘,以病人家屬的親身經驗懇切提醒社會大眾,及早認識失智症,並藉由運動、飲食等生活習慣,預防失智症上身。
目前全世界有2400萬失智者
家住台南的李浩銘回想起外婆發病的過程,心中有很多的不捨。他的外婆今年93歲,十幾年前記憶力明顯退化,剛開始老人家很健忘,總是不停地撥電話提醒女兒要做什麼事,甚至向其他的子女告狀,指稱照顧她的女兒挪用她的存款等等。
當時沒有人聯想到是失智症,也因此引起晚輩間的許多誤解,直到七、八年前外婆被診斷是罹患失智症,家人的關係才轉好,外婆也獲得更好的照顧。
李浩銘從自身的經驗提醒大眾,如果發現老人家的記憶力大不如前,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處理金錢、購物、從事個人喜好的休閒活動、處理家務、準備三餐等一日不如一日,都可能與失智症有關,一定要及早到精神或神經科就醫檢查、治療。
目前,全世界有2400萬個失智症病人,花費的成本高達3150億美元,超過10萬億元台幣,且以每7秒鐘出現一個新案例的速度增加中,預估西元2040年,全世界必須面對超過8000萬失智症患者存在的事實。
運動、健康飲食 可延緩退化
從失智症社區盛行率及長照機構的失智老人等數據推估,台灣總失智人口超過15萬人,但申請身心障礙手冊失智患者卻不到3萬人,顯見有許多隱藏性病人未被診斷發現。基於早期透過運動、飲食等生活方式介入,可延緩退化,衛生署與台灣失智症協會共同推動極早期失智症篩檢,未來將透過全國衛教體系推動,每年對社區老人進行篩檢,並建立追蹤研究資料。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表示,老年失智症的真正病因仍不清楚,目前較為學界接受的理論是,類澱粉樣蛋白在大腦皮質及海馬迴中過度分泌而大量沉積,導致神經元受損產生斑塊,而引發阿茲海默症。
她提醒,當老人家出現以下十大警訊,應盡早就醫治療,包括:記憶衰退或異常、無法操作熟悉的工作、說話時表達困難、喪失時間空間的概念、判斷力警覺性變差、無法思考複雜的事務、東西擺放錯亂、情緒及行為的改變、個性急劇改變、對生活事務失去興趣。
出現十大警訊 盡早就醫治療
阿茲海默症目前沒有任何藥物能根治,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從年輕開始多動腦。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葉炳強表示,預防失智須兼顧「健身」與「護腦」。規律運動,睡眠充足,多做有益心智的活動,例如閱讀、畫畫、打毛線、下棋、玩填字遊戲、打麻將、打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平日多攝取有益大腦健康的飲食,每天喝足量的水,天天至少五蔬果,少碰加工食品和動物性脂肪,避免過度攝取咖啡因,多吃魚補充ω-3不飽和脂肪,適度補充維他命C、E等抗氧化劑,都可發揮益智健腦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