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產婦哺餵母乳比例不足6成。這樣的統計數字讓人不禁憂心產婦對哺乳知識的一知半解,進而放棄哺餵。常碰到有些產婦因為寶寶黃疸而詢問「聽說餵母奶會引起黃疸,怎麼辦呢?」「我應該要停餵母奶2、3天讓寶寶黃疸退一下嗎?」「還是我應該讓孩子去照光?」
其實台灣新生兒出生4到5天有黃疸的人數達5成以上,此時期發生黃疸,主要是生理性,與母乳並無關連。
生理性黃疸的發生原因主要是母乳不足,胎糞排出延遲,容易增加腸、肝循環,使得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而出現黃疸。這時只要依寶寶需求,逐漸增加母乳哺餵次數。當寶寶進食充足的奶水,就能增加排尿及排便量,進而減少血中「非結合膽紅素」,黃疸自然逐漸改善。
不過,有些新生兒出現嚴重的脫水,為了避免電解質不平衡造成嚴重併發症,還是需要打點滴補充體液。若黃疸指數經治療仍無法下降,甚至達到需要換血的標準,則會建議暫時停止哺餵母乳2至3天,等到黃疸值逐漸下降後,再繼續哺餵母乳,但母親停餵期間仍須定時以手擠乳,或藉由吸奶器將母乳擠出,以確保乳汁持續分泌。
另外一種母乳性黃疸較晚發生,可持續1到2星期,甚至3個月之久,但是真正黃疸原因並不清楚。重要的是必須確認寶寶能吃能睡、活動力很好,並持續追蹤肝功能、黃疸指數在安全範圍內,一般並不需要過於擔心。但若有醫療上的考量,需暫時停餵母乳2到3天,絕大多數新生兒黃疸會漸漸退去,之後繼續哺餵母乳,黃疸值也不會再上升。
其實只要早期發現、積極處理,大多數的黃疸都可以經簡單的照光治療,讓膽紅素轉化成另一種化學結構物,從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但是父母可別貿然把寶寶放到太陽底下「照光」,以免曬傷皮膚。
寶寶黃疸看似小問題,實則有大學問,父母在照顧上應特別注意寶寶的餵食情形,例如吸吮力好不好?含乳姿勢正確嗎?奶量夠不夠?一天換幾次有重量的尿片?皮膚有彈性嗎?體重有增加嗎?以及觀察膚色的變化及糞便的顏色,早期發現適當治療,就能避免黃疸的發生。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自由時報/葉美真 護理師 專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14/today-health2.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