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烈日的七月天,雖然讓人吃足暑熱苦頭,不過卻也是中醫冬病夏治時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即將在今年(2014)七月開始「三伏天灸」治療,有需要的民眾不要錯失時間。
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申一中說,天灸的文獻最早記載見於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經常反覆性感冒、慢性支氣管炎、關節痛、胃病、腰痛及風濕痹痛…等疾病。清朝發展為穴位敷貼法。
申一中說,天灸是一種穴位敷貼結合針灸學、經絡學與中藥學的治療方式。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兩氣與自然界陰陽兩氣是連接,四季寒熱溫度變化,會直接影響人體陰陽兩氣變化。由於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的時候,冬天則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因此中醫認為過敏氣喘這個好發於冬季的病,就可以利用夏天最熱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的三伏天扶助正氣,取《內經》“春夏養陽”及「冬病夏治」原則,常於每年初伏、中伏、末伏第一天進行治療,又稱三伏天灸,預防冬末舊病復發。
敷貼所用的藥劑有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等藥物,依一定比例磨粉,混合薑汁做成藥泥後,貼在背部穴位達1至4小時,通過藥物刺激和吸收作用,藉由經絡傳導,以疏通經脈,行氣活血,調節臟腑功能及調整陰陽平衡,從而起到防病治病作用。
在敷貼時,皮膚多會有搔癢或燒灼感,此屬正常反應。但申一中提醒,若在敷貼期間出現皮膚過敏反應,或是皮膚紅癢起水泡疼痛等狀況,則須立即停用。敷藥當天不可洗冷水澡、游泳。有感冒、肺部感染、發燒、咽喉發炎、皮膚破損、嚴重的心肺功能不足、孕婦以及一歲以內嬰兒,都不宜進行三伏天灸。三伏天灸治療方法簡便,對懼怕針刺、注射和服藥的患者更為適宜,所以也容易被小兒接受。
中醫認為「庚日」與「肺」在五行中都屬於「金」,因此,肺部疾病在庚日作治療效果最好。「三伏天」處於夏季,總共有三天即「初伏日」、「中伏日」、「末伏日」,由夏至後開始計算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而中伏是第四個庚日,末伏則為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
今年的三伏天為初伏國曆7月18日、中伏7月28日、末伏8月7日,林森中醫院區(及中醫門診中心)將在三伏天加開特別門診為患者服務,若無法於三伏天當日進行敷貼的患者,林森中醫院區(及中醫門診中心)針灸科門診在國曆7月起至節氣的「白露(國曆9月8日)」之間提供穴位敷貼治療服務,民眾也可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