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也就是脖子,是連接頭部與身體管道,裡面包括頸動、靜脈、脊椎、食道、氣管、淋巴組織等重要器官,因此,當人體產生疾病或頸部本身異常時,均可能在頸部發出警訊,而出現腫瘤塊,在談癌色變的今天,您應當如何藉由頸部異常反應,及時做診斷與治療呢?
頸部腫塊可略分為先天性、炎症性及腫瘤性三大類:
(一)先天性腫塊:以小孩居多,亦有可能於成人時出現,包括鰓裂囊腫(約佔小兒頸部種塊的20﹪)、甲狀舌骨囊腫、真皮囊腫、血管異常(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等。
(二)炎症性腫塊:以青壯年人居多,一般會有一個感染源:病毒、細菌、黴菌等,皆有可能:
1.化膿性腫塊:於數天之內進展之急症,伴隨發燒、血液檢驗異常、頸部壓迫感、或吞嚥及呼吸困難等,需及時處理。
2.淋巴結炎:淋巴結為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之守護者,當細菌或病毒感染時會有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
3.結核菌性淋巴結炎:後頸部淋巴結炎是由結核菌引起。
4.亞急性甲狀腺炎:若近兩三個禮拜曾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接著頸部疼痛,且觸摸時劇痛,加上不明發燒,就須考慮。
(三)腫瘤性腫塊:分為良性及惡性,惡性又可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腫瘤。
5.良性腫瘤:甲狀腺腫、脂肪瘤、纖維瘤、皮脂腺囊腫、良性神經性腫瘤、良性血管性腫瘤等。
6.惡性腫瘤:
a.原發性:有甲狀腺癌、原發頸部惡性淋巴瘤,以及少見的鰓源性癌等。
b.轉移性:原發部位可能包括鼻咽癌、口腔癌、喉癌、下咽癌、副鼻竇癌等,頭頸部癌症(佔85﹪);從頸部以下轉移過來的(約10﹪),包括肺、支氣管、胃腸道、乳房,甚至泌尿道等;其餘5﹪是找不到原發部位的。
臨床上,醫師可以根據以下線索來判斷一個頸部腫塊的性質:
一.年齡:在小孩子,以發炎性最常見,其次是先天性,而腫瘤性的則很少見。成年人則大不相同,以腫瘤性的最常見,接下來才是先天性及發炎性。
二.腫塊發生的時間:有學者將三類的頸部種塊依發生時間的長短來劃分:炎症平均七天,腫瘤七個月,先天腫塊七年。
三.腫塊的特性:堅硬度藉著觸診決定,可能是實心的或是囊腫性的。紅、腫、熱、痛,表面平滑,與周圍組織不沾黏,具彈性等則較偏向良性腫大。反之若按壓時不太會疼痛,較硬,不可移動,且逐漸變大,則惡性的機會相對提高。
四.腫塊的位置:正中頸區─可能是甲狀腺腫瘤或甲狀舌骨囊腫等。下頷部及上側頸部─可能為鼻咽癌、淋巴腺炎、唾液腺腫瘤,或其他頭頸部癌症轉移的。中側頸部--以轉移癌、神經瘤、血管瘤居多。下側頸部及後頸部--以肺、食道、腸胃轉移癌居多。
除了問診及理學檢查後,臨床醫師可藉著使用一些技術,求得正確的診斷。非侵犯性的檢查,如電腦斷層和超音波,可決定硬塊的大小以及與附近構造的關係。假如有血管病變的可能,則可做血管攝影。耳鼻喉科醫師可執行纖維內視鏡檢查鼻咽腔及喉、下咽部,尋找可能之原發惡性腫瘤。假如為了確定治療方向而需要組織學上的資料時,則可以做細針抽吸切片法(fine-needleaspirationbiopsy)。
頸部硬塊形成的原因眾多,倘若發現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不要胡亂用偏方甚至不與理會,應盡速找有經驗的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診治,得到正確診斷後,定出治療的計畫。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八卷第十 二期 紀宏昇 醫師 郭文烈 醫師專文http://www.kmu.edu.tw/~kmcj/data/9805/6.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